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017 年福特号刚服役时,美国海军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跨时代的海上霸主,装了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这些黑科技,发电量是尼米兹级的 2.5 倍,全寿命周期能省 40 亿美元。 可当初有多高调,现在就有多狼狈。这艘航母最初预算 105 亿美元,结果一路超支到逼近 200 亿,光研发费就砸了 23 亿,创下航母造价世界纪录。工期更是一延再延,原定 2015 年服役,拖到 2017 年才勉强交船,交了船也没法正常用,说是服役了,其实跟 “服假役” 没区别。 马伟明院士早在 2017 年就点破了关键,他直言中美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上有技术代差,美国用的是 “中压交流” 技术,而中国掌握的 “中压直流” 更先进,美国想追上来得花十几年。 当时这话没少被西方质疑,可现在全成了现实。福特级的电磁弹射系统就是个典型的 “技术黑洞”,设计时说平均每 4166 次弹射才出一次故障,实际海试时故障率飙到 1/181,后来就算有所改善,2024 年海军报告里的数字也才 1/400,差了整整 8 倍。 更坑的是四台弹射器共用一套能量系统,只要一台出问题,整个弹射作业就得停摆,2020 年海试时就出过一次岔子,五天里连一架飞机都弹不出去。 电磁弹射还只是开胃菜,先进拦阻装置的问题更要命。这东西本该用涡轮电磁马达替代传统液压系统,让舰载机软着陆,结果实际测试时根本搞不定不同重量的飞机,轻型无人机能回收,重型战斗机一落地马达就 “罢工”。 还有那 11 台号称效率提升 3 倍的全自动武器升降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也才调好 6 台,剩下的要么载荷不稳,要么直接卡在半空,没有这东西,战机没法快速补弹,再先进的航母也只是个空架子。 美国海军的 “边造边试” 模式把自己坑惨了,为了抢进度,13 项没验证的新技术一股脑往航母上堆,根本不管系统兼容问题。电磁弹射推迟 3 年才装,先进拦阻系统晚了 2 年半,双频段雷达拖了 4 年半,光这三样就多花了 8 亿美元。 反观中国就稳得多,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先在陆地上反复测试,模拟各种海况和起降场景,确保成熟了才上舰,测试阶段就创下 3200 次无故障纪录,能量转化效率还比福特级高 30%,人家晚下水 3 年却能早 15 个月服役,建造效率是美国的 3.5 倍,这对比简直扎心。 更要命的是美国造船业的底子早空了,现在全靠纽波特纽斯一家船厂造核航母,这家船厂的民用船舶订单量还不到中国同期的二十分之一。熟练工人更是青黄不接,焊工平均年龄 55 岁,未来五年七成要退休,可培养一个合格的航母焊工得三年时间。 连电磁拦阻装置用的特种轴承都得靠德国进口,结果 2025 年那家德国企业嫌利润低停产了,零件都没地方找。2019 年福特号还曝出过轮机故障,两台主蒸汽轮机要大修,光修轴承就花了 3000 万,加上零件和人工又多掏 2000 万,纯属花钱填坑。 这堆麻烦直接打乱了美军的换舰计划,老掉牙的尼米兹级得超期服役,最老的尼米兹号设计寿命 50 年,硬是要扛到 2026 年退役,凑够 51 岁高龄,就因为福特级顶不上来。 更尴尬的是二号舰肯尼迪号,原定 2024 年交付,先是推到 2025 年,2025 年又说要延到 2027 年 3 月,累计延误超 5 年,毛病跟福特号一模一样,纯属照着错误路线复制粘贴。 现在美军 11 艘核航母里只有 4 艘能部署,西太平洋都出现了 “无航母空窗期”,日韩这些盟友都开始怀疑美军的 “延伸威慑” 靠不靠谱,日本想靠 “出云” 号补空缺,可没有固定翼舰载机和核动力,根本撑不起场面。 国会早就对这项目忍无可忍,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放话,再控制不住成本就把建造数量从 10 艘砍到 5-6 艘,还得启动低成本的轻型航母研发。 要知道福特级前两艘就超支 47 亿美元,这钱够造半艘尼米兹级了,后续舰还可能再超支 13 亿,单舰成本要突破 130 亿。 马伟明院士当年那句 “领先就领先美国”,现在看越来越靠谱,中国的中压直流技术不仅故障率低,能量损耗还小,福特级 60% 的电能转化效率跟福建舰的 90% 比起来,简直像个 “电老虎”。 说到底,福特级的困境根本不是一艘船的问题,是美国急功近利的技术路线和产业链衰退的必然结果。 本来想靠一堆没成熟的黑科技维持海上霸权,结果把自己套进了 “造得越贵、故障越多、越拖越久” 的死循环,现在军方给的最后期限就在眼前,可这堆 “烂尾” 的摊子,哪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马伟明预言成真!美军百亿核航母烂尾,电磁弹射故障率超标8倍
康安说历史
2025-10-20 23:51:06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