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

康安说历史 2025-10-20 23:51:17

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其实格力敢这么干脆利落,根本不是一时冲动,早在 2023 年就悄悄启动了国产设备的测试验证,前前后后折腾了 18 个月,把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性能参数扒得明明白白。 就拿北方华创的刻蚀机来说,定位精度能做到 0.012 毫米,轨迹稳定在 0.432 毫米,完全能满足生产线需求,而中电科 48 所的碳化硅外延炉更狠,在缺陷密度控制上居然比荷兰 ASMI 的同类产品还强,这哪是 “替代”,简直是 “超越”。 格力自己也早有准备,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碳化硅功率半导体联合研究中心,早就实现了 1200 伏车规级芯片量产,良率能到 78%,成本还降了四成,有这底气在,取消进口订单自然毫不含糊。 再说这交货速度,进口设备向来是 “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前 ASML 的 DUV 机型交货周期就长达 12 到 18 个月,就算付了钱也得排队等,遇上政策变动还可能被半路截胡。 国产设备就不一样了,生产线就在国内,供应链全是自己人,格力签单后不用等海关报关、不用担心中间环节出岔子,北方华创和中电科 48 所的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硬是把交货期压缩了四个月。 更贴心的是服务,进口设备坏了请工程师过来,光预约就得等一个月,维修费还贵得离谱,国产设备的维修团队 2 小时内就能到场,参数调整也灵活,完全跟着生产需求来,这体验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格力这波操作其实是整个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崛起的缩影,不是孤例。这几年国外层层加码封锁,反而把国内企业的研发劲头给逼出来了,2024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 40%,五年前这数字才只有 15%,涨得比坐火箭还快。 就说深圳那家叫新凯来的公司,成立才四年半,直接亮出了覆盖芯片制造全流程的 31 款设备,旗下子公司还造出了 90GHz 带宽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把国产示波器性能提升了 500%,之前这可是被西方国家死死封锁的技术,现在咱们自己也能造了。 还有 EDA 软件这块 “芯片之母” 的硬骨头,新凯来也啃下来了,推出的两款自主 EDA 软件支持 100 人同时在线并行设计,比国外串行作业的软件效率高多了,已经有两万多名工程师实测过,完全能替代进口产品。 反观荷兰那边,看似手握设备话语权,实则早就被产业链捆住了手脚。ASML 的 EUV 光刻机里光是钕铁硼永磁体就需要超过 10 公斤,这些磁体必须用中国的镝、铽等重稀土提纯制成,才能保证晶圆定位精度控制在 ±2 纳米以内。 而中国掌控着全球 90% 的稀土分离加工产能,镝的提纯纯度能达到 99.999%,美国最高也就 99.9%,根本达不到要求。 现在中国收紧了稀土出口管制,ASML 库存的稀土磁体只够维持 8 周生产,交货周期已经从 12 个月延长到 18 个月,年损失高达 32 到 43 亿欧元,这哪是卡别人的脖子,分明是给自己下套。 之前荷兰还想抢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以 “国家安全” 为名冻结 147 亿资产,结果发现人家 80% 的产能都在中国境内,中国一纸出口禁令下去,欧洲汽车厂立马慌了神,大众德国工厂减产,宝马芯片库存只剩 3 个月,博世自动驾驶项目直接停滞,40% 的欧洲汽车芯片订单都卡了壳,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的设备供应商嘴上喊着 “严格执行管制”,身体却很诚实。有家生产光刻机光学组件的荷兰企业悄悄在上海增设了仓储中心,仓库里的核心部件刚好能匹配中国市场主流 DUV 机型的维修需求。 另一家精密机械供应商借着 “技术升级” 的名义,把标注 “仅限欧洲使用” 的零件通过第三方物流送到了中国芯片厂。毕竟中国市场占了 ASML 系统销售额的 49%,是美国市场的八倍还多,谁也不想真的丢掉这块肥肉。 格力的选择说白了就是算透了这笔账,买进口设备不仅要看别人脸色,还要承担政策变动的风险,交货慢、服务差还贵;转头买国产设备,性能达标、交货快、服务好,还能拉动国内产业链,简直是一举多得。 现在国内像格力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宁德时代琢磨自己的检测仪,主动放弃西门子的成熟产品,比亚迪尝鲜全栈自产的涂布焊接机器人,大家都明白,把核心设备抓在自己手里才叫真的安全。 荷兰这波新规定看似是道坎,实际上成了国产设备的 “试金石”,越封锁越成长,这大概就是中国制造业最硬的底气。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