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30亿硬核破局!荷兰刚封锁半导体,格力大姐头已杀入芯片战场

老阿七说史 2025-10-21 11:47:28

中国当代女中豪杰!荷兰刚开始冻结中资企业,妄图在半导体上限制我国发展,不料董明珠带资30亿入局网友神评:大姐可不是白叫的! 谁也没想到,欧洲的风,先从荷兰刮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门口。 这边荷兰刚宣布冻结中资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合作,那边董明珠直接甩出30亿人民币,杀入芯片战场。 一个是全球光刻机霸主背后的护门人,一个是“造空调的”董事长硬核转身造芯片。 这次荷兰下的“绊马索”,可不是闹着玩的。 荷兰政府限制了本国企业与中资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特别是针对高端光刻设备的出口审批,再次收紧,目标直指中国市场。 这不是头一回,早在2019年,ASML就被叫停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EUV光刻机,这一回,干脆连投资和股权合作都要掐断。 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缘政治的投影。 荷兰作为ASML的东家,一头连着美国的政治压力,一头又担心自己的技术被“反超”。 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进口依赖度曾高达70%以上,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而中国自给率不到20%。 外部一断供,整个产业链就像卡住喉咙,这种被动,摆在谁面前都不好受,荷兰的这一招,虽不新鲜,但依然让人警醒。 面对封锁,中国企业没喊口号,直接上干货,董明珠这次带着30亿投资入场半导体,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多年布局的延续。 早在2018年,她就放话说“倾家荡产也要造芯片”。 当时很多人笑她,说一个卖空调的,哪来的芯片技术?可谁想到,她真就从最基础的空调主控芯片做起,摸着石头过河,硬是走出了一条路。 疫情期间,格力因为芯片短缺,日损上百万,那时候,董明珠才真正下定决心:核心技术,不能靠别人。 她成立了微电子公司,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自家产品使用,形成了一个完整闭环,不靠别人就能自给自足。 根据格力官方数据,到2022年,研发投入比上一年增长20%,专利申请年均增长30%,她不追短期利润,只盯长期成果,这份定力,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成果也不是空口说白话,格力自研的空调芯片,性能已经能和国外主流产品掰手腕,价格还便宜20%。 她还牵头建成了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碳化硅工厂,能耗比进口设备低15%,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不是PPT造芯片。 这30亿投下去,董明珠不是为了“蹭热点”,而是延续她已经跑了五年的赛道。 她聚焦的,是最契合格力产业链的功率半导体和主控芯片,不是铺摊子,而是做“以用带研”。 这种模式跟华为很像——用自己的市场去养技术,变被动为主动。 格力每年卖出上亿台家电,这些设备都要芯片,她用这庞大的实际需求,反向推动研发,不靠外部订单,也能养活研发团队。 这种模式,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她还牵头成立了“家电芯片产业联盟”,拉上20多家上下游企业一起攻关,大家技术共享、经验互通,避免重复造轮子。 工信部提出,到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董明珠这30亿,不仅是资金,更像是一个“产业唤醒信号”。 在一堆“蹭热度”的芯片概念企业里,董明珠是少有的实干派,她70多岁了,还天天在车间转,这种人,不靠流量,也能赢尊重。 她的行动,已经不仅限于一个企业的突破,而是在国际舞台上释放出了另一种信号。 面对外部技术封锁,中国企业不是被动等待,也不是抄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产业链最薄弱的地方补起。 这种“自我造血”的能力,才是最有含金量的回应。 地缘政治下,技术合作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塔,风一吹就倒,而董明珠的战略,让人看到真正的长久之计。 她的坚持,也引发了全球对中国制造新路径的关注。 不少新兴市场企业也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复制这种“从用到研”的路径,逐步摆脱对外依赖。 网友那句“这大姐真不是白叫的”,看似调侃,实则精准,在当下这个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年代,真正能扛事儿的人,才最值得被记住。 董明珠这30亿砸下去,不只是对荷兰封锁的一次回应,更是中国企业不再等、不再靠的宣言。 别人封锁我们高端设备,她就从最基础的空调芯片做起,一步步填补产业链短板。 这份清醒和实干,是今天最稀缺的品质。 未来5到10年,中国半导体能不能真正突围,谁也不敢把话说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董明珠这样的实干派越多,中国的科技根基就越稳。 这场全球科技角力战里,光喊口号没用,只有一锤一钉把东西造出来,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风高浪急的当下,董明珠的这一跳,不是孤注一掷,而是厚积薄发,大姐这个称号,确实名副其实。 信息来源:南方网——格力造芯新进展!30亿参与收购安世集团获批,董明珠拿到最重要入场券

0 阅读:184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