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三年多了,俄罗斯还在乌克兰战场上兜圈子,打得又久又贵,却始终没看到胜利的影子。 不是说没赢过仗,而是赢了也白搭:乌军撤了,城丢了,过几个月又卷土重来。 这就像打牌,你每把都赢一点点,但对面总能换人上场,永远打不完。 这时候,莫斯科才回过味来:光把敌人打跑没用,得像中国解放战争那样,一锤子下去,把敌人连根拔掉,才真叫赢!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时,外界一度以为这会是一场“闪电战”——三天拿下基辅,五天逼宫政权,但现实很快打脸。 俄军初期日推进数十公里,气势汹汹,却因后勤拉胯,被乌军拖入巷战,最终狼狈撤退。 从那之后,战争节奏变了味,进入漫长的拉锯战,俄军攻一城,乌军退一段,西方就来一波军援,然后乌军再反扑,一切重来。 据联合国2024年的统计,这场冲突已经造成超5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超1万亿美元,堪比一场“现代版绞肉机”。 问题的关键在哪?在于俄罗斯的打法:不是打死敌人,而是赶走敌人。 表面上看城池易手,实际上乌军主力还活蹦乱跳,靠着美欧源源不断地供血输氧,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多。 最典型的一战,就是2023年的巴赫穆特,俄军打了几个月终于拿下这座东部重镇,表面上是胜利,实则乌军早已撤走主力,留下部分守军缠斗。 几个月后,靠着西方送来的装备和弹药,乌军又卷土重来,截至2024年,西方对乌援助已超1000亿美元——这哪是打仗,这是在玩命堆资源。 俄罗斯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消耗战”的死循环,敌人不怕输,只怕灭,而你不灭他,他就能重新站起来。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中国当年的打法:歼灭战。 回头看看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哪一个不是精准围剿?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不是在抢城池,而是围点打援、围城歼敌,目标就一个:把敌人主力部队一锅端。 尤其是淮海战役,解放军不是急着抢地盘,而是稳扎稳打,把国民党几十万精锐困在中原,最后全数歼灭,直接打断了对方的脊梁骨。 新华社资料记载,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占当时国民党主力的三分之一,一个回合,南线战局直接崩盘。 这种打法的核心是什么?不是赶走,而是灭掉;不是今天打赢一场仗,而是明天对方没法再打仗。 国际战略研究所2024年的报告显示,中国三大战役的歼敌率超70%,而俄乌冲突中俄军的击溃率只有30%-40%,差距巨大。 这就像是修水管,俄罗斯一直在堵漏,而中国当年是直接换管,你堵一天漏,对方明天再开一个口,你直接换掉整个系统,对方就没得漏了。 问题来了:俄罗斯为什么不早学?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长久以来,俄军传统更偏向火力倾泻,讲究的是“压制”,而不是“围歼”。 多位军事专家指出,俄军虽然装备重型,但在战术设计上,缺乏“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思维。 现在,俄罗斯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2024年下半年,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开始尝试包围战术,试图围住乌军几个旅级单位,打出歼灭效果。 问题是,这种转型太晚了,乌军早已习惯机动撤离,再加上西方军援速度加快,围而不歼的现象依旧存在。 俄方内部已经开始讨论“歼灭战”概念,甚至有高层军官公开表示,要“改变过去反复打拉锯、打空耗的战术”,但说归说,真要落实,还得有胆量、有资源、有系统。 毕竟歼灭战不是火力堆上去的,而是情报、指挥、后勤、兵力四位一体的配合。 更关键的是,西方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北约2024年报告显示,乌军的新兵训练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战损补充速度大大提升。 换句话说,只要西方继续供血,乌军就能无限复活。 这就像你在打怪,对方有一个“复活币”系统,不把服务器拔了,永远打不完,那这“拔服务器”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歼灭战。 打掉对方的指挥中枢、摧毁其主力部队、断其后勤线,只要敌人再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那才算真正的结束。 如果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按这个路子打,结果会不会不一样?现在,他们开始回头看历史了。 不看别国,就看中国当年的打法,几十万敌人说端就端,靠的不是武器先进,而是战略狠、目标准、执行稳。 如今俄乌战场仍在消耗中打转,经济代价一天比一天高。 战争不只是拼命,更是拼脑子,俄罗斯用了三年,总算明白了这个理儿:打仗不是赶走敌人,而是让敌人再也站不起来。 历史的教科书早就写好了,关键看你抄不抄,中国的歼灭战,不只是过去的战术,更是对今天战争的答案。 打赢战争,不是靠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靠让敌人彻底失去反抗的能力。 别再围而不歼、攻城为主了,要真想结束这场代价高昂的冲突,俄罗斯必须从“打退”变成“打断”。 打断敌人的补给线,打断敌人的重建能力,打断敌人的意志,只有这样,战争才有终点。 战争不是马拉松,谁跑得久谁赢;战争是短跑拼刺刀,谁先下死手谁活,俄罗斯打了三年多才明白这个道理。 信息来源:环球网
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老阿七说史
2025-10-21 13:4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