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拿下10亿订单后,特朗普:对华宣战,1年后要将稀土打到2美元。 这番话掷地有声,仿佛一场经济领域的总攻令已经下达。而就在这番言论发酵的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为了能给即将访美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行程开个好头,10月19日,一架澳大利亚P-8A海上巡逻机大摇大摆地侵闯了中国西沙群岛领空。 他们或许以为这只是一次例行的“自由航行”,但解放军的反应迅速而明确。两颗照明弹呼啸着划破长空,在澳军机附近炸开,瞬间将夜空照得亮如白昼。 这并非攻击,却是一种最直接的警告:你已经进入禁区,立刻离开。那架P-8A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闪光弹”吓得不轻,调转方向,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这本是一次理亏在先、被正当驱离的挑衅事件,但澳大利亚接下来的操作却让人大开眼界。 他们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跑到国际平台上开始“卖惨”。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一脸委屈地指责中方的操作“不专业”且“极具危险性”,仿佛自己才是那个无辜的受害者。 他一边控诉,一边又打着“航海自由”的旗号,强硬地表示澳大利亚以后还会继续这样做。这种又当又立的姿态,挑衅的意味已经毫不掩饰。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底线在哪,但我就是要来踩一下,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种行为的背后,逻辑链条其实清晰可见。特朗普那番将稀土打到2美元的狠话,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美澳之间那份价值百亿的关键矿产合作协议。 澳大利亚用自己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美国的“去中国化”战略递上了投名状。而作为回报,澳大利亚也需要在政治和军事上向美国展示自己的“价值”。 于是,在总理访美前夕,派军机到中国家门口进行一次低风险、高曝光度的挑衅,就成了向华盛顿表忠心的最佳方式。这就像一场配合默契的双簧,一个在口头上放狠话,一个在行动上搞小动作,共同向北京施压。 然而,特朗普那句“1年后将稀土打到2美元”的豪言,听起来更像是外行人的狂语。稀土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挖出那块矿石,而在于后续极其复杂的分离、提纯和加工技术。 这背后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沉淀。美国并非没有稀土矿,著名的芒廷帕斯矿就在加州,但他们开采出的矿石,绝大部分都要运到中国来进行深加工。 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技术,更没有那个能支撑起整个产业链的工业体系。就算澳大利亚拼了命地挖矿,在短短一年内,他们能建立起中国耗费数十年才建成的完整产业链吗? 这无异于说,我给你一堆面粉和鸡蛋,你明天就得给我开一家米其林三星面包店。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时间、技术和人才的问题。 所以,当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叫嚣着要“继续飞”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赌。他赌中方会顾全大局,不会因为这种小规模的挑衅而升级冲突。 这种心态,就像一个熊孩子,仗着大人不会真动手,就总是在你身边嗡嗡作响,不断试探你的耐心。对于这样的人,单纯的警告和抗议,效果似乎越来越有限。每一次驱离,他们都会在国际上炒作一番,把自己塑造成维护“规则”的勇士, 而把中方描绘成“霸凌者”。 这场围绕南海和稀土的博弈,已经演变成一场耐心的较量。美澳一方,试图通过持续的、低烈度的挑衅,不断消耗中方的精力,测试中方的底线,并借此巩固其内部的盟友关系。 而中方则采取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现场处置,既展示了捍卫主权的决心,又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给对方扩大事态的借口。 但问题是,忍耐是有限度的。当警告被当成耳旁风,当挑衅变成家常便饭,下一次的照明弹,会不会变成别的什么东西?那条看不见的红线,到底在哪里? 澳大利亚这种甘当马前卒的做法,真的能为他们带来所谓的安全和尊重吗?还是说,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鲁莽和不智,点燃一根随时可能烧到自己手中的导火索?这场危险的猫鼠游戏,最终会走向何方,恐怕连最老练的棋手也难以预料。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