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撂话,会对我们的反制进行回击!10月21日,根据外媒报道,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发表声明称,华盛顿将适当回应中国为占据主导地位而针对关键工业部门的攻击。中国恐吓企图不会阻止美国重建其造船基地,我们会对中国为占据主导地位,而针对关键工业部门的攻击做出适当回应。 很显然,美国贸易代表这是摆出了一副对我们要出手的架势。不过,明显美国方面秉持着非常荒唐的逻辑,难道美国的意思是美国可以对我们征收港口费,而我们不能出手反击呢?美国这种荒谬的认知,这明显是惯出来的毛病。马德里谈判之后,美国升级对我们的管制,胁迫,但后果是什么?美国自己不清楚吗? 这出戏码的开端,似乎是美国在抱怨我们对其进口商品征收港口费。但这就奇怪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收费项目,怎么突然就成了中国“攻击”其关键工业部门的武器? 按照华盛顿的逻辑,似乎只有它可以挥舞关税大棒,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企业拉入黑名单,而另一方任何基于自身规则的应对措施,都成了不可饶恕的“攻击”和“恐吓”。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思维,难道不是一种被长期纵容出来的霸道吗?这不仅仅是双标,简直是在重塑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而规则的解释权,似乎只想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番话的底气,来自于华盛顿刚刚启动的“301调查”。这次调查的目标直指中国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产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招数,而是美国贸易政策工具箱里一件用得顺手的老兵器。 通过将正常的商业竞争和国家产业升级,歪曲为政府补贴、市场准入壁垒等“不公平行为”,从而为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铺路。 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牌局,美国既是发牌员,又是裁判,随时可以宣布对手出老千,然后心安理得地掀翻桌子。问题的核心在于,造船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美国而言,造船业的衰落,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下滑,更是国家焦虑的体现。曾几何时,美国的船厂遍布东西海岸,是全球海洋的绝对主宰。 如今,全球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商船都在中国建造,这种主导地位的转移,深深刺痛了美国的神经。造船业不仅关乎商业利润,更与海军力量、海上运输线的安全控制权紧密相连。 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商船和军舰都需要依赖他国建造或维修时,那种战略上的不安全感是难以言喻的。因此,华盛顿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重建”造船基地,其背后是地缘政治的深层考量,而贸易争端,只是这种焦虑在表面的体现。 这种焦虑,正在推动华盛顿采取一些越来越不顾一切的措施。人们还记得不久前的马德里谈判,双方坐下来,气氛似乎有所缓和。 然而,谈判的墨迹未干,美国便立刻升级了管制和胁迫。这种做法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对话只是策略,遏制才是目的。 他们似乎忘记了,过去的几年已经反复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施加的关税最终转嫁给了本国消费者,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步伐。 这些后果,难道美国决策者真的不清楚吗?还是说,在国内政治的压力和战略误判的驱使下,他们已经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如今,这轮新的交锋,将舞台从芯片、电动汽车,扩展到了更为传统的重工业领域。这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的发展,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攻击”,而自身的产业政策,则被包装成了“重建基地”的正义之举。这种叙事上的对立,让双方回旋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当沟通的桥梁被不断加码的制裁所侵蚀,当理性的声音被强硬的表态所淹没,我们似乎正在滑向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这场围绕造船业的争端,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在面对新兴力量崛起时的复杂心态,既有不甘,又有恐惧,更有不惜一切代价维持霸权的冲动。 那么,当这种冲动压倒了理性,当贸易的工具被武器化,最终谁会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付出最沉重的代价? 这盘棋,似乎才刚刚进入中盘,未来的每一步,都将牵动全球的神经。对于这样的局面,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美国贸易代表:美国将“适当回应中国对关键工业部门的攻击”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