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要刷脸,咋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就查不到实名? 想想吧,这事儿搁谁身上不窝火!你辛辛苦苦守着各种实名制,又买票又开户硬是刷了好几次脸,结果骗子轻轻松松弄个虚拟号,就能敲开你的门,还能装得跟正儿八经的单位一样,把大伙儿都蒙在鼓里。一提到这些虚拟号,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感觉就像是规则只为正规用户而设,而那些骗子?啧,他们倒像走了条“免检绿色通道”。 虚拟号的陷阱其实早不是新闻了,可问题是知道归知道,漏洞却一点没堵上。你说,咱用的实体卡,实名制从十年前就开始了,现在不仅得身份证审核,还得人脸验证,哪怕图个方便帮亲戚代买个卡都得签个合同。而虚拟号呢?只需填个身份证号,审核流程就跟过家家似的简陋,甚至连人脸认证都能漏掉,就这样,骗子想要几张号直接多买几张,轻轻松松搞出“一证多号”来。最离谱的是,有些可疑平台上,身份证信息居然还能买到“通用套餐”,这怎么叫人不气?一个人的身份证被批量注册成几十个号,受害者莫名其妙成了无数诈骗案的“背锅侠”。 拿去年那个浙江岱山的诈骗案来说,受害的商户足足有500多家,骗子团伙靠几张虚拟号卡就把全国骗子和受害者间的桥梁建起来了,骗了近18万。为什么这么多人能被轻易忽悠?问题就在于,虚拟号伪装得跟本地号码似的,加上熟门熟路的方言,大家下意识就放松了警惕,彻底栽了。 别小看这些虚拟号的威力,背后全是高技术支撑和漏洞利用。这些号不仅来源模糊,技术还更花了心思。比如GoIP设备和VoIP技术,骗子分分钟就能篡改号码显示,原本是海外号码的来电,直接变成了某某机关的“官方电话”。正规用户接个海外电话,会收到反诈骗提示,而这些换了马甲的虚拟号,居然完全绕过系统警报,直达目标。就拿湖南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拦截的321万次涉诈电话里,有六成跟这种伪装虚拟号有关,这是不是很讽刺? 这事也不是没改善,行业整治是陆续见了些效果的。例如阿里的“阿里小号”服务今年已经下线,为因为增加了运营商的监管强度。像其他虚拟号服务,门槛也逐步提高了,不仅要求实名认证,还得跟主号关联,减少了滥用风险。另外,一些地方更是加强了数据共享,比如临沂,那里公安和运营商联手,把那些违规使用虚拟号的用户直接列入黑名单。国家推广的“网络身份证”试点,也让实名验证和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了更精准的平衡点。 要是指望这些小动作能彻底解决问题,那肯定不现实。因为问题的根子在虚拟运营商的管理思路上。从目前他们的账还是更偏向经济利益,为了抢占市场,低门槛运营战术屡试不爽。实名制只是表面文章,动态监管和责任落实却没跟上。而从监管层面说,跨区域协调还不够明确,零散的平台往往钻的就是这一点空子。 这不仅仅是经济账,更该是社会责任账。虚拟号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压落实,尤其是加强动态监督和技术反制,提升违法成本,让害群之马不敢轻举妄动。归根结底,通信安全是颗不能松的螺丝,每个关口都得拧紧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