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俄媒所谓 “中国打仗会遭多国对付” 的判断,显然忽略了当代国际秩序的基本逻辑。自 1945 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宪章》已明确禁止以武力作为外交工具,193 个成员国构成的多边体系中,“抱团对抗” 早已失去法理基础。 即便个别国家有干预倾向,美国智库 2023 年兵棋推演已证明,在西太平洋这类中国周边区域,外部势力介入需付出 “两艘航母沉没、数千士兵伤亡” 的代价,这种成本足以让多数国家望而却步。 将航母与导弹简单视为 “威慑工具”,更是对中国国防政策的误读。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核心是 “后发制人”,武器装备发展始终以 “满足国家安全正当需要” 为限。辽宁舰、东风导弹等装备的存在,本质是对冲 “台独”“藏独” 等分裂势力的底气,而非主动挑事的资本。俄媒只谈武力威慑,却回避了中国从未主动发起过战争的事实。 不可否认,“把对手打疼才能赢尊重” 有其历史佐证。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正是通过痛击 “联合国军”,才迫使美国放弃战争扩大化企图,最终实现 “以小战止大战” 的战略目标。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这种打击必须 “打狠打痛但有所节制”,既要掌握战场主动权,又要防止事态失控,这与俄媒渲染的 “武力万能论” 有着本质区别。 但当代语境下,“以战止战” 早已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实践更能说明问题: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中国一方面保持军事戒备,另一方面通过 19 轮军长级会谈推进脱离接触,这种 “军事保底 + 外交协商” 的模式,既捍卫了主权,又避免了冲突升级。这恰是对 “政治军事双管齐下” 智慧的现代传承,远比单纯动武更具建设性。 俄媒论调的最大缺陷,是混淆了 “武力威慑” 与 “和平保障” 的关系。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 “打赢谁”,而是为了 “不被谁欺负”。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所强调的,中国军力再强也不会走 “国强必霸” 的老路,防御性政策是贯穿建国 70 年的不变立场。 在中印边境议题上,这种平衡尤为关键。中国拥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捍卫领土完整,东风 - 17 导弹对边境目标的精准覆盖、西藏军区装甲部队的高原部署,都是明确的实力信号。但同时,中国始终保持谈判大门敞开,这种 “备而不战” 的姿态,才是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核心。毕竟,当代国际秩序下,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打出来的,而是靠 “能打胜仗却坚守和平” 的定力挣来的。 那些鼓吹 “唯有动武才能解决问题” 的声音,恰恰忘了抗美援朝的终极目的是 “推迟战争”,而非 “延续战争”。中国的航母与导弹,从来不是挑起冲突的火种,而是守护和平的盾牌。在中印边境这类复杂议题上,这种 “以实力求和平” 的智慧,远比空洞的武力叫嚣更值得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