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一名缉毒民警,以回族老板身份打入毒贩内部,吃饭时,毒贩突然夹起一块猪肉,放进他碗里,谁料,他腾的一下站起来,火冒三丈,怒目圆睁:“你懂不懂规矩?” 陈建军1962年8月1日出生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一个边境村子。那地方山高水远,毒贩子总在附近晃荡。他爸是当地派出所民警,工作忙得没日没夜,常把小陈建军带到所里玩。他从小就趴在桌边看民警们办案,听他们聊抓坏蛋的事儿。有次,他爸带回一个被毒品害得家破人亡的村民,那人衣服破破烂烂,眼睛直勾勾的,求民警帮忙。这事儿让陈建军小小年纪就明白毒品不是闹着玩的,能把人整得不成样子。他爸巡逻时常带他一起,走山路钻林子,教他怎么认出可疑的人和脚印。陈建军听着爸的话,长大后自然而然想当民警,觉得这是守护家园的正事儿。1982年,云南建起新中国第一支缉毒专业队,他瞒着家里人报了名。那时候选拔严,上万人争一千多个名额,他靠苦练体能和学理论脱颖而出,分配到砚山县公安局缉毒队。刚入队,训练就跟魔鬼似的,白天练格斗跑步,晚上看案卷学毒品知识。他咬牙扛下来,20岁就正式穿上警服干缉毒。 陈建军不是那种爱坐办公室的类型,他总抢着接最危险的活儿,化装成各种人潜入毒贩窝点。每次出门前,他自己在宿舍对着镜子练说话方式和表情,力求不露破绽。家里人啥都不知道,他对外只说自己是普通民警。老婆看他越来越不爱说话,回家总带着烟味,衣服上沾满泥土,问起来他就一句“忙,别管”。其实他早把自己豁出去了,从警五年里,他干了24次卧底任务,抓了19个毒贩,缴了50多公斤鸦片。为了混进去,他学着抽烟喝酒打牌,改掉平时习惯。老婆在家带孩子,夫妻俩为此没少闹矛盾。亲戚朋友还误会他学坏了,他爸只好在家帮着圆场。陈建军不解释,继续干活,渐渐在队里成了骨干。那些年,边境贩毒猖獗,毒贩装备好,人多势众,他每次潜入都得小心翼翼,收集情报传回队里。平远街那次任务尤其险,那里毒枭有军火雇打手,他乔装成商人,学当地话,摸清了他们的藏货点。 1987年9月,陈建军接了个大案子,扮成回族商人混进周荣云的贩毒集团。那集团在边境活动频繁,成员警惕性高。他带着现金,化名商人,先在旅社跟周荣云接触。周荣云瞅着他包里的钱,同意谈生意。陈建军稳住自己,聊起交易细节。集团成员总试探他,有次聚餐,毒贩故意夹猪肉放他碗里,想看他反应。陈建军马上站起来,摔筷子瞪眼吼那句规矩的话。周荣云赶紧赔不是,还亲自给他倒酒。这事儿过去,毒贩对他没了疑心,交易事儿一步步推进。陈建军借机站稳脚跟,参加他们多次碰头,记下路线和藏匿点。他体重掉了不少,压力大得睡不好觉,还得保持警觉,不能出一点差错。跟毒贩交易时,他算准数量,装成老江湖,暗中把情报传给队里。目标就是把整个集团一锅端。那段时间,他摸清了他们的供应链,从边境进货到分销,全记在脑子里。 周荣云集团的贩毒规模不小,他们从境外搞鸦片,运到云南分销。陈建军潜入后,发现他们用山路小道避开检查点。他在会面时留意成员间的联系方式,记下几个关键人的特征。毒贩子狡猾,总换地方交易,他得跟上节奏。一次次接触,让他了解了他们的组织结构,周荣云是头目,手下有冯德国负责具体运货。陈建军传出的情报帮队里布控,逐步缩小包围圈。他知道风险大,但任务推进得顺利。猪肉那事儿成了转折点,毒贩从那以后把他当自己人,拉他参与更多事儿。他利用这点,探查了他们的资金流向和买家名单。队里根据他的消息,抓了几个外围人员,没惊动集团核心。陈建军继续卧底,日子过得紧绷绷的,每天都像在刀尖上走。 任务进入尾声,1987年12月15日,陈建军扮买家跟冯德国交易7.5公斤鸦片。地点先定在广南县珠琳镇,后来改到小波么村。他提着现金进村,跟引路人到冯德国家。二楼验货,他切样品点火确认质量。冯德国拿出货后,突然生疑,拉他去喝酒。陈建军察觉不对劲,手摸向枪。冯德国拔枪问他是不是条子,陈建军也拔枪喊放下武器。冲突爆发,他击倒了两人,对方人多,他腹部中枪还忍痛追击。出门时遇上冯德国家属,他们用木棒袭击,他开枪伤了其中一人腿和臀。最终寡不敌众,被击中头部倒下。支援赶到时,抓了5个毒贩,缴了毒品和现金。陈建军没了气息,遗体在雪地里,全身结霜,眼睛睁着,手还握枪和麻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