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告诫大陆网友,不要对馆长和郑丽文期待太高! 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的一番话,在关注两岸议题的网友中引发不小讨论。 他直接告诫大陆网友,不必对台湾网红馆长和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抱有过高期待。 这番话初听似乎有些泼冷水,但结合台湾政坛现状和两人的实际处境细品,会发现其中藏着对两岸“反独”现实的清醒认知。 蔡正元提到馆长对年轻人有一定影响力,但不足以撼动“台独”根基,这话不是否定馆长的作用,而是点出了台湾青年舆论场的复杂现实。 馆长本名陈之汉,在YouTube上拥有超过200万订阅用户,受众里七成以上是20到35岁的台湾青年,这个群体正是“台独”势力长期渗透的重点对象。 馆长的优势在于说话直白接地气,不像政客那样打官腔,聊两岸议题时能跳出“蓝绿对立”的框架。 比如他曾在节目中直言“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搞分裂对台湾没好处”,这类言论确实能让部分青年摆脱单一信息灌输。 但问题在于,“台独”理念在台湾教育体系和媒体环境中渗透了数十年,很多青年从小接受的就是“去中国化”教育,馆长的单条视频即便有上百万播放量,也很难改变那些早已固化的认知。 更关键的是,作为民间网红,馆长没有政治资源支撑,言论只能停留在舆论层面,无法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或社会动员,这种局限性决定了他只能是“反独”舆论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 再看刚在2025年10月18日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蔡正元强调她“绿转蓝”背景和国民党“美国化”倾向的制约,这一点在她当选后的党内格局中已经显现端倪。 郑丽文的反“台独”立场其实有迹可循,早年她在民进党时就因批评“涂醒哲舔耳案”遭停权,后来直言“民进党偏离理想”而退党转投国民党。 2025年竞选国民党主席期间,她公开高喊“我是中国人”,这番表态不仅震撼了台湾社会,也让深蓝阵营的黄复兴党部和退伍军人群体全力支持她,不少退伍军人主动帮她拉票,就是看中她这份立场坚定。 但国民党的现状远比个人立场复杂,近年来该党在对美关系上的妥协倾向越来越明显,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就多次强调“加强台美合作”,对“九二共识”避而不谈。 郑丽文当选后,面对的是党内“本土派”“亲美派”等多个派系的制衡,即便她想推动全党强化反“台独”立场,也很难绕开这些阻力。 就像她此前在“立法院”痛批民进党“司法不公”时,国民党党内也有不少人保持沉默,担心引发与民进党不必要的冲突,这种派系林立的现状,注定了她难以凭一己之力扭转党的整体倾向。 蔡正元的告诫,本质上是提醒大陆网友看清“反独”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避免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期待误区。 很多网友看到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听到她的坚定表态,就期待国民党能立刻成为反“台独”的核心力量;看到馆长的视频有高热度,就觉得台湾青年的认知正在快速转变。 这种期待背后的爱国心值得肯定,但却忽略了台湾政治生态的惯性。 “台独”势力经营数十年,早已构建起从教育、媒体到政治的完整渗透体系,反“台独”力量的成长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靠一两个人的力量一蹴而就。 另外,蔡正元并非否定两人的反“台独”价值,而是希望大家用更理性的方式看待他们的作用。 馆长在青年群体中撕开的舆论缺口,郑丽文在国民党内坚守的立场,都是反“台独”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作用需要放在整体格局中审视。 就像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党内力量、应对民进党的政治攻击,而非立刻推动两岸议题的突破。 馆长能做的是持续输出理性声音,慢慢影响身边的青年群体,而非直接对抗“台独”势力的政治机器。 对大陆网友来说,支持他们的正确方式是关注其实际行动、传播其理性言论,而不是赋予他们超出能力范围的期待,更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看到明显效果就感到失望。 台湾的反“台独”斗争,从来不是靠一两位“明星人物”就能打赢的战役,而是需要舆论、政治、民间等多层面的长期努力。 蔡正元的提醒,恰恰是让大家从“期待个体突破”转向“构建整体合力”,这种理性视角反而更有利于反“台独”力量的稳步成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