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 以文定乾坤。这是隋朝以来中国封建历史上取仕做官的铁律。 因此,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荧借光等等或真或假的典故就成了读书人的激励鸡汤。苦读到无聊,竟然和女鬼睡在了一起(《聊斋志异》)。 科举,是相对进步的。它最起码打破了门阀垄断,让草根有发芽的机会,让咸鱼有翻身的可能。这在隋朝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一辈子学一门课,因此,中国出书法家,出文学家,出诗词赋曲人也就不稀奇。假如,我从小只练书法这一技艺,一定而且笃定是一个二流以上的书法界大师。 读书,也是一门技术。有些人悟性高,就考中了,就当官了,就实现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层。”的理想。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如孔乙己之流则上不取仕下不务农的半吊子活着。 有些文人如果遇到层次高一些的导师,读书之余兼修品德,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人生阶梯式发展的模板。 不少文人做到了,仅宋一朝,我们了解最深刻的是文天祥,文,一扫南宋你侬我侬的小鸟依人伤花感时泛爱主义的风格,践行了抒怀言志的豪迈派风格,誓死忠君爱国,在崖山海战中不幸被元军俘虏,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三年不屈,最后遭杀害。 这种文人言行如一,坚贞不贰,有文采,有操守。 但翻开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的是,大多数文人表里不一, 是不是很意外?我试着点几个人的名字。 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还记得吧?作者是李绅,唐朝人。他的父亲在武则天朝做过宰相,因为陷入牛李党争,家道颓败。李绅年轻时随母亲颠配流离,也目睹了百姓生活之艰,于是,作此《悯农》。 后来,这家伙又当了大官,骄奢淫欲,贪腐成性。据说,此公好吃鸡舌头,每天都要杀100多只鸡,只为取舌而吃。 白居易,还有印象吧?他笔下的卖炭翁和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一拼吧?为民呐喊的正义化身。你不知道的是,这主老年最大的爱好是美食和蓄妓,同时创作词曲,那活得有滋有味。顶峰时期,老头子养了六个歌伎供他娱乐,至于歌之余干什么,唐朝从来不在乎。 再说一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感人了,然而,遗憾的是。这老兄在正史上的名声是“安边无策,定国无志”。至于所谓的庆历新政,那更是一个笑话。当时的范是参知政事,类似于宰相,宋仁宗逼着内阁拿出改革办法,范仲淹只好抄袭韩琦原来的一篇政论,敷衍交上了一个讨论稿《答手诏条陈十事疏》,笼统凑了十个方面。就这方案还没落地,反对派准备反击时,范仲淹借机溜到西北打大夏去了,去了西北,还吃了败仗。 这就历史上的庆历新政,其实就是一个笑话。 由此,也可以看出范仲淹眼高手低,唱唱高调还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抓瞎。 文人众生相很精彩,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也很现实,不必大惊小怪。
今天继续聊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 以文定乾坤。这是隋朝以来中国封建历史上取仕做官的
忽说九八道
2025-10-30 14:52:4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