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据媒体报道,中方突然宣布了对相关稀土出口规则的调整意向,外界解读为对美可能放宽、对荷兰可能收紧,部分消息将节点指向12月1日,并提到光刻机设备的成分申报要求。
2023年12月,公开文件已经把稀土冶炼分离等关键环节纳入限制范围,这是一条确证过的基础线。对照过去四年,荷兰方面自2019年起不再为ASML的EUV设备向中国的交付发放许可,2023年又把部分先进DUV纳入新规,影响明确且持续。
传言里提到“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需申请许可”,这个细节目前未见权威文本。设备里确实用到稀土磁体、涂层材料、光学辅助件,但门槛值、判定口径,都要看正式发布的条款。
美国这边的供应链在近几年加快本土环节建设,位于加州的山口矿项目已经恢复出矿,企业在做分离与后续加工的设施建设。和这一趋势对照,中国的稀土产业链更完整,从包头到南方离子型矿区,覆盖矿、分离、合金到应用。
回到荷兰企业的现状,ASML的EUV对华交付长期停滞已是事实,2023年的DUV新规也在执行。若出现“成分来源申报并申请”的新要求,涉及的不只是整机,还包括含稀土的部件和耗材。
这类规则落地,企业最在乎的是清单和执行标准。目录里包含哪些种类、是否有豁免、是否追溯旧单,都决定操作成本。美国的常见做法是按“最终用途、最终用户”来判定,企业需要对终端环节做尽调。
对荷兰供应链的直接影响,可能是增加材料溯源和备案流程。配套厂商在日本、韩国、德国也会被波及成分证明,跨境协同会变慢,交期与库存管理要同步调整。
针对“中美在韩国会晤后出现变动”的说法,媒体有提及,但目前没有看到与稀土出口直接相关的权威文件。和之前镓、锗的做法相比,凡是明确调整,都会有清晰文本与海关执行口径,这一点需要耐心等待。
国内企业的应对要点已经很清楚:抓住产能与工艺,列好成分与来源清单,保证每一笔材料都能对得上账。这样一来,无论外部规则怎么改,生产和交付都能稳住。
国外企业的应对也类似:把来源、用途、客户信息梳理干净,减少临时变更带来的不确定,让订单能继续推进。
情绪化的“谁傻眼”没有意义,真正起作用的是明白规则、按文本办事。材料和设备的主导权,归根到底靠产线、技术和合规。
等权威文件出来,再看细则怎么写,该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稳住节奏,把事做扎实,这才是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