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想等了!中国统一台湾已成定局,他们也早就看明白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不能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03 15:59:08

美国不想等了!中国统一台湾已成定局,他们也早就看明白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不能抢在统一之前,把命门芯片链搬回自己手里。   全球80%的先进芯片都得靠台湾造,尤其是台积电,简直就是工业界的“大脑工厂”,美国的手机、电脑,连军工设备都离不了它。   看2024年四季度的数就知道,台积电3纳米芯片卖的钱占了晶圆销售额的26%,5纳米占34%,再加上7纳米的14%,光这三类先进芯片就撑起了74%的营收。这么高的技术集中度,美国哪儿敢赌供应链断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AI产业火得一塌糊涂,需求还在一个劲往台湾倾斜。   英伟达靠AI芯片卖爆了,对台积电的营收贡献从2023年的5%-6%,一下涨到2024年的10%还多,业内都预测2025年可能追上苹果的22%占比。而这些高端芯片,几乎全得靠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和封装技术才能造出来。   其实美国2022年就急着出手了,搞了个《芯片和科学法案》,一下砸出520多亿美元的补贴,还加了税收优惠,就是想逼着台积电、三星这些企业去美国建厂。   台积电拿了66亿美元的初期承诺补贴,在亚利桑那州圈了上千英亩地,要建三座工厂,计划从4纳米慢慢升级到3纳米制程。   可现实很快给了美国一巴掌,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一点儿没藏着掖着,直接说去美国建厂就是“政治推着走”,成本比预想的高太多,原本计划的千亿投资,根本不够填这个窟窿。   台湾本土建一座3纳米工厂也就花42亿美元,美国工厂直接翻了近五倍,要花近200亿美元;单片晶圆的制造成本也从台湾的1万美元,涨到了1.6万美元,60%的溢价让企业苦不堪言。   建厂进度更是一拖再拖,本来计划2024年底就能投产的第一座工厂,就因为美国搞土木、搞电力的工人缺得厉害,硬生生拖到2025年上半年才敢小规模试产。   更让人头疼的是缺技术工人——半导体制造要搞那么精密的操作,得有专业技能才行,美国本地工人短时间内根本干不了这活。   台积电没辙,只能从台湾调过去500多名工程师,跨着太平洋去培训。可就算这样,刚开始生产的时候,良率也才70%,而台湾的工厂早就稳定在95%以上了。   雪上加霜的是,当地工会还来添乱,2024年底嫌薪水太低闹抗议,逼着台积电追加福利成本,进度又被拖慢了不少。   供应链里藏着的“隐形麻烦”,更让美国挣脱不开。芯片制造不只是代工这一步,从硅片切割到光刻机抛光,每一步都离不开关键材料。   美国半导体产业里,80%的金刚石粉末都得从中国进口——这东西是EUV光刻机光学元件抛光必须用的,而且99%都用在半导体这行里。   行业专家算过,美国要想自己搞替代,至少得五年时间,成本还得翻三倍,这还只是众多依赖环节里的一个。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逼着台积电把技术挪过去,一边又卡着补贴不给全——之前承诺的66亿美元,到现在只给了39亿,还逼着台积电交出5万份技术手册和238项专利申请。   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态度,企业哪儿敢不留个心眼?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之前还公开说,想搞“台湾和美国各造一半芯片”的主意,就是想硬把台积电的高端产能拆开。可这计划刚放出来,就被台湾产业界狠狠反对了。   国民党的立委直接点破,这根本就是“卖台协议”——一旦高端产能和设计能力都迁走,台湾剩下的就只剩低附加值的环节,所谓的“硅盾”也就成了摆设。   而美国本土的产能,爬起来根本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2025年美国芯片自给率也就提升到7%,就算三座工厂全建成,到2028年也只能满足本土一部分高端需求,跟全球80%的先进芯片份额比起来,连塞牙缝都不够。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早看透了,搞半导体本地化只会让供应链变“僵”,根本不会变灵活。   事实也确实这样,美国非要把全球最成熟的芯片产业链拆了,却没法在短时间内复制配套的生态,从设备运输到材料供应,每个环节都得重新搭。   更要命的是,大陆半导体产业还在一个劲往前赶,中芯国际用14纳米加3D封装的技术,做出了接近5纳米效果的芯片,2024年产能一下涨了47%;长江存储的232层闪存更是逼得三星降价30%来应对,这些变化都在压缩美国搬供应链的时间。   现在的美国,就跟握着沙漏数时间似的,一边是中国统一的步子越走越快,一边是自己家芯片链到处磕磕绊绊。   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技术、成熟的供应链生态,还有对关键材料的隐性依赖,都是短期内迈不过去的坎,就算砸上千亿资金,在这场跟时间的赛跑里,也很难占到便宜。

0 阅读:5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