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富士康真正的爆发,是从搭上苹果开始的。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找代工时,不少厂家怕满足不了严苛的品控要求不敢接,郭台铭却亲自带着团队盯了三个多月 —— 从零件组装到检测标准,一点都不敢含糊,最后硬是没出半点差错。 靠着这笔订单,富士康一路 “开挂”,郑州厂区最多时挤着 30 万人,还被人叫做 “iPhone 城”;珠三角的供应链更厉害,从螺丝到屏幕,半小时内就能备齐所有物料。 苹果要赶新品上市,厂里连夜调人加班,从来没误过工期,后来连地方政府都主动上门,想请他去当地建分厂。 变化是从 2010 年代后期慢慢显出来的。 中美贸易摩擦起来后,美国给电子产品加了税,苹果怕成本上涨影响销量,就跟郭台铭提了供应链多元化的想法。 郭台铭也觉得大陆人工成本涨了不少,再加上他曾公开说 “在大陆建厂是赏饭吃”,底气十足地想靠分散产能降低风险。 他先把目光投向美国,2017 年跟特朗普签下 100 亿美元建厂协议,可美国工人根本不接受加班制度,供应链还得从加州甚至亚洲调货,成本一路飙涨;等到拜登上台,之前承诺的补贴又大幅缩水,最后项目彻底烂尾,那块场地也被微软买去建了数据中心。 美国这边碰壁后,郭台铭又把宝押在了印度。 2019 年他喊出要转移 3000 亿美元产能,说要在印度造 “第二个龙华”。 印度政府给了税收减免和低价土地,他算了笔账:印度工人月薪才 1200 元,比大陆低三分之一,怎么看都划算。 可真到建厂时,才发现全是坑:印度电网老跳闸,工厂得常年开着柴油发电机,每年光这一项就多花 2000 多万美元;工人也不省心,不爱戴防静电手环,说那是 “束缚自由的枷锁”,就算培训半个月,还是有人会装错零件。 供应链和政策问题更让他头疼。 印度本地造不出高端零件,80% 的配件得从大陆空运,一颗普通螺丝钉经过清关、运输,价格直接涨了三倍多。 2023 年 iPhone 15 在中印同时量产,印度厂区的良品率才 75%,郑州这边却能稳在 95% 以上;到了 2024 年,富士康还因为印度产线的质量问题,被苹果扣了 1 亿多美元。 政策上的反复更让项目雪上加霜,2023 年他跟韦丹塔合作的 195 亿美元半导体项目,就因为政策审批拖延黄了;环保审查也动不动卡脖子,工厂建到一半就被要求整改,工期一拖就是大半年。 这边印度工厂一直在亏钱,大陆的基本盘也守不住了。 这几年郭台铭关了 20 多家大陆工厂,裁员超 32 万 —— 南宁厂区高峰时一天要消耗 60 吨大米、280 头猪,可工厂一撤离,当地不少靠厂区人流吃饭的生意都垮了。 等他想回头稳住大陆市场,才发现年轻人早不爱进工厂了:外卖、直播、网约车这些工作虽然也累,但能自己安排时间,不像流水线那样天天重复同一个动作。 郑州工厂赶工 iPhone 17 那阵,招来的人干不到一个月就走,最后能拿到全额返费的连三成还不到,订单也被同行抢了不少。 苹果见富士康印度厂区总延迟交货,就把一部分订单分给了立讯精密和比亚迪电子;就连之前受影响的欧菲光,靠着华为的订单都做到了 45 亿营收。 2023 年郭台铭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大陆税务和自然资源部门对他的企业做了核查,虽然最后只罚了 2 万,但公司股价跟着大跌,供应商也不敢再把宝全押在富士康身上,纷纷开始跟其他厂家合作。 现在富士康又在押新赛道,郑州正在建全球首个 “储能灯塔工厂”,想靠储能设备和 AI 服务器代工减少对苹果的依赖,工业富联的股价也因为这两个业务涨了一些。 可印度那边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前后投了 100 多亿美元,产能却只占苹果全球的 10% 到 15%,跟当初 3000 亿美元的目标差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