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沈安娜给上级徐仲航寄了一封信,但徐仲航已经被捕,这封信落到敌人手中,

阿皮历史库 2025-11-05 10:33:03

1942年,沈安娜给上级徐仲航寄了一封信,但徐仲航已经被捕,这封信落到敌人手中,她解释:“我不是地下党员,写信是为了借钱!”     1942年秋的重庆,国民党中央党部机要处的办公室里,沈安娜把一封封好的信递给邮差。     信封上写着“正中书局徐仲航亲启”,里面寥寥数语,只提了句孩子生病,盼先前应允的款项尽快送来。     这已经是她和上级徐仲航约定接头的第三天,对方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了音讯。     沈安娜那时的身份,是国民党核心机关里人人信任的速记员。     蒋介石主持的军政高层会议,她几乎次次都坐在离主席台三四米远的位置,用自创的速联符号记录下每一个字。     这些符号除了她自己,没人能看懂,再经丈夫华明之整理密写,源源不断送往延安。     她能坐到这个位置,全靠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朱家骅的提携——几年前朱家骅调任时,特意把这位“老部下”调进中央党部,还亲任介绍人帮她办了“特别入党”手续,党证上的“特”字,在国民党内部意味着有硬后台。     徐仲航是沈安娜和组织之间的唯一桥梁,他的公开身份是正中书局的业务处长,真实身份却是中共南方局的地下党员。     为了更好地掩护,徐仲航前不久还托沈安娜帮忙办理“特别党证”,只是手续没办完,人就没了消息。     地下工作讲究单线联系,断了线就像断了根,沈安娜既担心徐仲航的安危,更怕手头攒的一批绝密情报送不出去。     思来想去,她决定写封“借钱信”试探——信里的“款项”其实是情报的暗号,可她不知道,徐仲航已经在8月被捕,关在渣滓洞监狱里。     特务在徐仲航的办公室搜到了这封信,当天就堵在了沈安娜的办公桌前。     两个穿便衣的人把信拍在桌上,眼神像钩子一样盯着她。     沈安娜的心脏猛地一沉,却没敢有半分慌乱。     她早就想过最坏的情况,连徐仲航去年“借钱”的借条都好好收着——那是他们提前做的掩护,当时徐仲航回老家,特意在同乡面前“借”了她五十块大洋,很多人都能作证。     她慢悠悠地从抽屉里翻出借条,特务比对了半天笔迹,确实和信上的一致。     见对方还在犹豫,沈安娜干脆掏出那张印着朱家骅名字的特别党证,语气里带着点不耐烦。     她知道,在国民党体系里,这种“特别党员”不是普通特务能随便招惹的。     果然,两人看到党证上的名字,脸色明显变了。     他们后来也去徐仲航的老家核实过,同乡的说法和沈安娜完全对得上,这桩“借钱风波”看起来确实只是件家常琐事。     另一边,徐仲航在狱里正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老虎凳、烙铁、辣椒水轮番上阵,肋条骨间的皮肉都被竹劈子挑开,却始终没吐出一个字。     他不仅没暴露沈安娜,还主动跟特务提过自己向沈安娜借钱的事,时间缘由说得分毫不差。     这位硬骨头党员用自己的血肉,为战友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特务走后,沈安娜和华明之熬了一整夜。     他们把藏在地板缝里的速记稿、书架上的进步书籍全找出来,一张张、一页页扔进火盆。     看着那些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的情报化为灰烬,沈安娜的眼泪掉在火里,瞬间就蒸发了。     更难熬的是,组织为了保护他们,主动切断了所有联系,这一断就是三年。     那三年里,沈安娜依旧每天坐在蒋介石身边做速记,只是收集来的情报再也送不出去。     每到深夜,她就把那些过期的情报烧掉,火光映着她的脸,满是煎熬。     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哪怕住的房子不到十平方米,哪怕不知道组织什么时候会再来找她,她依旧守在那个“战场”上。     直到1945年,老上级吴克坚敲开她家的门,她才知道,组织从来没忘记过他们。     2010年,95岁的沈安娜在医院里弥留之际,嘴里还在喃喃念叨:“我暴露了吗?他们来抓人了,快点从后门走……”     这位潜伏在敌人心脏14年的英雄,到最后都没忘记1942年那件事。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