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枪不错啊。” 他笑着,就把枪递了过去。 下一秒,他被当场拿下,罪名是,叛徒。 这事儿想想就后背发凉。 他叫高志远。 一开始就是个庄稼汉,被逼急了,拎着家里的菜刀就把汉奸给剁了。 就这么个猛人,后来拉起一支两万多人的队伍,自己掏空家底当军费,成了冀东的抗日总司令。 他有个习惯,走哪儿都揣一兜老家的柿饼,边吃边跟弟兄们念叨: “多杀几个鬼子,咱们早点回家!” 多朴实。 可后来,队伍西撤,两万多人被打到只剩几千。到了新根据地,他被削权,队伍被拆分。 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草莽英雄,看着弟兄们受委屈,他能服气? 他不服。他想找关系,想拉资源,想继续带着弟兄们干鬼子。 结果呢? 一封说不清道不明的“密信”,成了“通敌”的铁证。 会议室里,茶杯摔碎的声音,比枪声还刺耳。 他想辩解,说自己是为了抗日。可没人听。 台下坐着他带出来的兵,衣兜里揣着他最爱吃的柿饼,被体温暖得又黏又软,可没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句话。 那一刻,比刀架在脖子上还绝望吧。 1939年,雨天,行刑。 他最后只喊了一句:“多杀几个倭寇啊弟兄们!” 枪响了。 一个老兵撕开自己胸口的衣服,吼着:“朝这儿打!要杀一起杀!” 晚了。 英雄倒在了自己人的枪下。 几十年后,一纸文件下来,追认他为烈士。 理由是,“历史条件局限下的错误处置”。 就这么一句冷冰冰的话,就交代了一个人的一生。 什么叫“历史条件局限”? 说白了,就是在那个你死我活的年代,猜忌压倒了信任,所谓的“大局”碾碎了个人的情义。 那一枪,打死的不仅是一个草莽英雄,更是打碎了无数弟兄们的心。 那把递出去的枪,是信任。 可收下枪的手,却签发了逮捕令。 这才是整件事里,最让人心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