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仁勋的心情可能有点复杂,我们都知道美国想尽办法不让高端芯片出口中国,老黄

芸霄记史 2025-11-06 12:59:53

·最近黄仁勋的心情可能有点复杂,我们都知道美国想尽办法不让高端芯片出口中国,老黄到处奔走,好不容易说服了美国政府,同意继续卖给中国芯片,但在中国这边又吃瘪了。 7月,监管部门约谈了英伟达,并向各大互联网企业建议暂停采购。一个让外界都想不通的问题摆在眼前:明明我们曾为“缺芯”发愁,如今能买了,为什么反而不要了?     事情的关键在于,我们在“保大模型”和“保芯片”之间必须选一个。要做最先进的大模型,就得依赖英伟达最强的GPU,可一旦所有公司都用进口货,本土芯片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锻炼,最后行业还是要仰人鼻息。   反之,如果全用国产芯片,大模型在短期内确实会暂时落后,两者像跷跷板,想两头都高是不可能的,最后,我们选择了保“芯片”。     大模型能带来短期的领先,却无法改变被卡脖子的命运,大模型属于应用层,芯片才是根层,只要核心算力不在自己手里,哪天供应链一断,再强的模型也得停摆。   与其盯着眼前的速度,不如扎根技术的底层,这就是所谓“治本”的选择,为了让这条路走下去,中国提出了一个极端但必要的策略——“高压锅战略”。     这套思路的核心,是不给自己留退路,既然外部用政策封锁,我们干脆主动再加一层锁,不引入英伟达的产品,让国内厂商在高压下自我突破。   只有当每个企业都被按在锅里,受一样的热,产业的能量才会积聚起来,因为若还抱着进口芯片的幻想,那点压力就会被一点点泄掉,转型的动力就没了。     在这口“高压锅”里,国产芯片要翻越三道坎,第一道是生态,英伟达构建的CUDA生态,已经成为全球AI开发的“标配”,它提供的工具和库,让研究者几乎离不开它。   想要换芯片,就意味着要重建整个系统,从代码到经验全得重来,过去企业计算得很细,不愿意承担这笔成本,但如今,没有选择的环境让它们只能全力投入,开始重塑国产生态。     第二道坎是制造工艺。即便设计再优秀,没有顶尖的制程技术,也造不出高性能芯片,目前我们的工艺水平仍比最强国家落后几年。   但摩尔定律放缓成了转机,制造巨头在物理边界前已经放慢脚步,这让后来者看到了追赶的希望,在资金、政策、人才全面回流的环境下,全产业链正被迫提速。     第三道坎最难过,是市场。国产芯片的推广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心,大家都知道用国产货对长远有利,但只要有企业私下引进英伟达芯片抢跑,其他公司就被迫跟进,行业又会回到进口依赖的老路。   这种“囚徒困境”让整个产业的协作极难维系,因此拒绝英伟达,不只是政治选择,更是打破市场博弈的手段。     很多人会问,如果没有美国的封锁,我们还会不会这样拼?估计不会。没有外部压力,企业自然更愿意选成熟的芯片,国产品牌的迭代速度也不会这么快。   被逼着成长的过程确实煎熬,但正因为痛,才有动力,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地基,硬得慢一点不要紧,关键是这次得打牢。     现在的国产芯片,就像被关在高压锅里的那块肉,温度高、压力大、过程漫长,但每一秒都在变化。骨头在松动,纤维在软化,等哪天锅盖打开时,那股属于自己的香味也许就能飘出来。这条路注定不轻松,但不走通,就永远受制于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