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1月6日晚报道:“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表示,不再为过去几周内在中国生产加工的产品提供质量担保。 这话直白点,就是10月13号之后,凡是在中国完成后续加工的安世芯片,他们不认这些是正经货,也不保证质量过关。可能有人没听过安世这名字,但它的芯片早就钻进咱们的日常生活了。手机里管电源的部件、汽车发动机的控制器、家里电器的电路保护装置,都离不开它家主打那种“功率半导体”。 安世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圈子里是响当当的巨头,它这纸“不管质量”的声明真不是小事,往小了说,下游造手机、汽车的厂家,用了这些芯片后,产品质保都没法搞;往大了说,直接就碰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敏感神经。 有意思的是,这家荷兰公司的身份特别拧巴。表面看是荷兰企业,实际上2019年就被中国的闻泰科技买下来了,现在是纯纯的中资控股。一边顶着中资背景,一边又拿“质量”当理由,给中国的加工环节设卡,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更值得琢磨的是时间点,10月13号这个“不管质量”的起始日,刚好卡在荷兰政府宣布扩大半导体出口管制之后没几天,巧得有点刻意。 这事儿背后,绕不开现在芯片圈的地缘政治乱局。就在上个月,荷兰外贸大臣公开说,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特定半导体技术出口。虽然没明说针对中国,但行业里谁都清楚,这是被美国磨了好几年逼出来的妥协,连阿斯麦的DUV光刻机都被美国卡脖子,安世这种企业根本没法独善其身。所以安世说“不管质量”,更像是在外部压力下扔出来的试探筹码,不是真的质疑中国的加工技术。 说白了,所谓的“质量问题”根本站不住脚。中国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早不是当年的水平了,像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这些企业,技术能力在全球都是排得上号的。安世自己也说了,对解决这场“危机”挺乐观,这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不是真信不过中国的加工能力,就是需要个台阶下,平衡好各方关系。 对咱们来说,这事既是挑战也是提醒。短期看,那些用了这些芯片的下游厂家,可能要调整质保流程;但长期来看,这反而会逼着国内产业链加速完善。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市场,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工业制造,对这类芯片的需求都在猛涨。 安世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真放弃这块大蛋糕,它说的“乐观”,本质上是摸准了中国市场离不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早过了依赖某一家企业的阶段。这些年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全链条都在补短板。尤其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这些本土企业,已经能实现部分替代。安世说“不管质量”,反而会让更多下游厂家把目光转向本土供应链,给国产芯片腾出更大的成长空间。 说到底,芯片产业的竞争,拼的是全链条实力和市场的扛造能力。安世这波操作,不过是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中的小插曲。中国市场的体量在这,产业升级的势头也在这,不会因为一张“不管质量”的声明就停步。倒是那些被政治绑住手脚的企业,得好好算算账,丢了质量信誉是小事,要是丢了中国市场,才是真的亏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