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先说说最实在的,耕地和粮食。咱们国家 14 亿人吃饭,全靠 18 亿亩耕地红线撑着,可这些年城镇化占一点、灾害毁一点,耕地就像挤牙膏似的越来越紧张。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藏着 15 亿亩盐碱地,其中 2-3 亿亩具备种植水稻的潜力,光有农业种植前景的就有 1.85 亿亩,比 30 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还多。这些地以前都是 “不毛地”,刮阵风都带白花花的盐沫子,种啥死啥,河南兰考县早年间盐碱地占全县面积 36%,粮食亩产一度低到 43 斤,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焦裕禄当年就是为了治这盐碱地耗尽了心血。 可海水稻偏能在这里扎根,它能在盐度高达 0.6% 的灌溉水下茁壮成长,这可是绝大多数作物的 “生死线”。现在全国海水稻平均亩产都能到 450 公斤,山东东营的高产田甚至能飙到 860 公斤,比不少普通水稻品种还能打,2017 年青岛研发的 “yc0045” 品种,在 0.6% 盐度灌溉下亩产就达到了 620 公斤,2022 年更是创下了 698.4 公斤的纪录。 袁隆平院士早算过一笔账,要是改造 1 亿亩海水稻,按亩产 300 公斤算,能多产 300 亿公斤粮食,足够养活八千多万到一亿人,这可是实打实的 “粮食增量”。 更绝的是海水稻还自带 “改土技能”,可不是光自己长就完事了。盐碱地最大的毛病是板结、缺营养,海水稻的根系能像小犁耙似的给土地松土透气,还能把土壤里稀缺的氮磷钾给富集起来,更能和微生物共生改善土壤菌群。 青岛海水稻团队搞出的 “四维改良法” 更是厉害,靠土壤调节剂、物联网管道、生长调节素和海水稻本身搭配,能让盐碱地两三年就变良田。 迪拜那地方更夸张,地表温度能到 60 摄氏度,地下七八米就是盐度 1.6% 的咸水,连土都没有全是细沙,中国团队去了之后,硬是用这办法种出了亩产超 7 吨的海水稻,比全世界水稻平均亩产还高,迪拜酋长都把这稻子做成 “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 纪念品,当成宝贝送客人。 国内更不用说,以前那些没人要的盐碱滩,种上几年海水稻,不仅能产粮,土地还能慢慢变成好田,等于凭空造出了新耕地,这可比死守着 existing 的耕地划算多了。 国家大力推海水稻,更藏着长远的战略算盘。这些年全球粮食市场波动不小,万一哪天进口出点问题,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全靠现有的耕地根本不保险。 海水稻就像个 “隐形粮仓”,南到三亚、北到黑龙江、西到喀什,全国典型的盐碱地类型都能种,目前已经种了 100 万亩,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更是瞄准了 1 亿亩的目标,湖南和海南还专门签了合作备忘录,砸钱建实验楼、上科研设施。 山东更直接,设了 5 亿元的基金,专门支持海水稻的种植、研发和品牌推广,搞起了 5 万亩的种植基地,把全产业链都拉起来了。这根本不是简单种点稻子,是把以前的 “废地” 变成 “战略储备田”,等于给粮食安全多上了道 “双保险”。 而且这东西还成了中国农业的 “名片”,现在中东、东南亚那些盐碱地多的国家都来求技术。阿联酋、埃及这些地方淡水资源少,盐碱地又多,以前粮食全靠进口,中国海水稻团队去了之后,不仅帮他们种出了稻子,还教他们改土技术,未来迪拜 10% 的面积都可能种上海水稻,变成 “人造绿洲”。这不仅能赚技术钱,更能在粮食领域掌握话语权,比单纯出口大米有分量多了。 至于口感问题,确实比起五常大米还差口气,但真到了关键时候,口感可填不饱肚子。何况现在技术一直在升级,新品种的口感早就比以前强多了,就算直接吃不行,还能搞深加工做米粉、酿酒,照样能创造价值。 农民也乐意种,以前荒着的地一分钱不值,现在种海水稻亩产几百公斤,还能享受政策补贴,山东、辽宁那些种海水稻的农户,收入比以前种普通作物高了不少。 这么算下来,海水稻就算口感差点,可它能造地、能增产、能保安全、还能赚名气,简直是农业里的 “全能选手”,国家能不大力发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