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7 16:14:34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核污水排海事件已过去两年。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出现:日本海鲜的出口量不降反升。然而,这并非市场的自然复苏,而是牵涉国家、资本与民众的多方博弈,其背后是精心设计的“障眼法”。 这引出一个根本的疑问,消费者是否清楚了解其间的潜在健康隐患。 当失去中国这个曾经重要的高端海鲜市场后,日本水产企业随即陷入困境,库存大量积压,渔民愁容满面。 面对市场失灵,日本政府迅速启动干预,从国库中拨出42亿日元直接补贴渔民,同时收购卖不掉的海鲜并进行冷冻储存,人为营造出一种需求旺盛的假象。 一种更隐蔽的手段是供应链上的“产地置换”。来自福岛等地的扇贝、金枪鱼,被悄然运往越南、墨西哥等地进行加工。 在那里,它们会被贴上“东南亚产”或“美洲产”的新标签,再高价销往规则相对宽松的欧美市场,巧妙利用了部分国家海关只审查最终加工地的漏洞。 这种操作并未消除产品本身的风险,只是通过金钱和信息差将风险转移或隐藏了起来。 国际市场并未形成统一战线,而是呈现出严防死守与机会主义并存的格局。以中国为首的邻国反应迅速且严厉,自2023年起全面禁止进口,直接导致日本对华水产出口额暴跌92.3%。 同时,泰国将检测样本量翻倍,马来西亚要求对每只虾都附带核素检测报告,新加坡甚至开始化验集装箱缝隙的粉末。这些措施让日本企业的出口成本激增近三成。 在另一些地方,日本海鲜却找到了突破口。日本迅速将战略重点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在泰国曼谷的超市里,日本金枪鱼被摆在显眼位置,配有“来自日本海洋的美味”的精美宣传语。 远在法国巴黎的高档米其林餐厅,也将含有日本三文鱼刺身的产品列为招牌菜。 这种看似成功的转向,实则是从一个庞大市场向数个高成本市场的艰难迁徙,其背后反映了各方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独立性的普遍质疑。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国内,一场围绕餐桌的“信任公投”早已悄然进行,且结果并不乐观。 政府的宣传机器全面开动,电视上循环播放着“处理水比自来水还安全”的口号,各地举办美食节与试吃活动,便利店甚至将购买福岛海鲜包装成一种“爱国消费”,学校午餐也被用来培养下一代对本土海鲜的感情。 然而,宣传未能平息民众的疑虑。有日本网友的分享显示,超市里来自福岛的扇贝即便价格便宜一半,货架依然积满灰尘。 一线渔民的抱怨更为直接,他们出海捕鱼,回来总要面对客户“离福岛多远”的反复盘问。国内市场的冷淡反应,是这场“救市”行动中最真实的注脚,也让其对外输出的“安全”承诺显得苍白无力。 所谓的日本海鲜市场“逆袭”,并非一场经济复苏的奇迹,而是一座建立在财政补贴、信息壁垒和营销包装之上的海市蜃楼。 无论是先进的检测技术还是巧妙的营销,都无法替代最根本的“信任”。 中国计划有条件恢复部分进口但明确排除福岛及周边10个都县产品的做法,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信任可以局部修复,但无法对系统性风险假装不见。 最终,为这场市场幻象买单的,不仅是付出更高成本的日本渔民,更是那些在信息不对称中做出选择的全球消费者。时间能冲淡记忆,但无法抹去深埋于太平洋的疑云。 信息来源:日本将排放核污水,没人管得了吗?——2023-08-24 15:59·澎湃新闻

0 阅读: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