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认知,到底和什么有关? 认知从来不是天生自带的,而是后天塑造的—— 一、亲身经历是认知的“地基” 见过大海的人,不会觉得池塘有多广阔;跑过长途的司机,对路况的判断远胜新手。 就像给我们小区扫地的那位阿姨,年轻时在菜市场摆摊十年,现在看一眼菜品的色泽、摸一摸手感,就能精准判断新鲜度和进价。 这就是日复一日的经历攒下的认知,书本上根本学不到。 二、 信息输入决定认知的“宽度” 只刷短视频、看单一来源信息的人,很容易被片面观点带偏; 而愿意读跨领域书籍、听不同声音的人,思维会更全面。 比如同样聊“育儿”,有的家长只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因为他们只接触过老一辈的教育理念; 而常看心理学、教育学内容的家长,会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这就是信息输入层次不同带来的认知差。 三、思考反思是认知的“升级键” 同样是遇到挫折,有人只会抱怨“运气差”,有人却会复盘“哪里没做好”。 我之前在景德镇工作时带过一个实习生,她每次犯错后都会写一页反思: 问题出在哪、下次怎么避免、从中学到了什么。 半年后,她处理问题的能力远远超过同期同事,本质就是反思让她把“经历”变成了“认知”。 四、圈层环境是认知的“催化剂” 和爱抱怨、守旧的人相处久了,容易变得消极狭隘;而身边都是积极进取、善于思考的人,会不自觉被带动着成长。 我表哥原本在小公司安于现状,后来跳槽到互联网大厂,身边同事都在聊行业趋势、主动学习新技能,他也跟着报班、读专业书,现在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和以前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认知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藏在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到的人里,更藏在你每次遇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想一步“怎么办”。 冬日生活打卡季 一个人的认知,和什么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