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压根不知道高市早苗是谁,可当我给奶奶看了她的照片,她居然吓了一跳,还很严肃的跟我说“千万别和这种人有什么往来,更别相信她说的每一句话”。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我给奶奶看高市早苗的照片,本来只是随手一举,没想到她皱眉头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像看到什么不祥预兆似的,丢下一句:这种人,离远点,别信她一句话。那神情太认真,弄得我一时不知道该笑还是该信。 可越琢磨,你越会发现老人家的直觉一点都不玄,这种判断不是神秘,而是几十年生活里练出来的那种对“人味儿”的敏感。 高市的照片乍一看没大问题,但如果盯着细节,就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紧绷感。 眼神往上挑着,不是温和的那种,是锐得像能扎人的那种;嘴角往下压,哪怕笑着也像带着戒备;下巴收得很死,好像什么事都揣在心里,不放出来。 这种神态,让老人看一眼就能断定:这人心思太重,走路不是走路,是在盘算下一步。 老一辈看人,靠的不是书本,是“相由心生”四个字在现实世界里的验证,他们见过太多精明、太多算计、太多不肯示弱的人,一旦神态里透露出那种“步步往前逼”的劲儿,他们就会自动亮警惕灯。 所以奶奶那句话,虽然说得轻,可分量一点不轻。 后来我仔细翻高市早苗的履历,越看越觉得奶奶像是提前读过答案似的。 三十多年政治路,她几乎每往前一步,都踩着复杂的人际计算。 为了上位可以换合作对象,今天还能一起端茶的盟友,明天就能被她当筹码;为了争票,她能把党内长期累积的利益直接推上谈判桌,换来对她更有利的位置。 她和维新会的那次合作最典型,对方开出的条件谁看都觉得狠,她倒是毫不犹豫全盘接下,只为了那一张能让她继续往上爬的门票。 更关键的是,她和右翼极端势力的关系一直没断。 参拜靖国、淡化侵略、调整教材,这些不是单次行为,是长期立场。 一个在这种叙事气氛里泡了几十年的人,很难再有柔和的面孔,眼神自然会变得锋利,神情自然会越来越像“不许碰我底线”。 她脸上的“算计味儿”,其实就是这条政治道路留下的痕迹。 等她上任首相之后,那股气场变成了动作,扩军预算涨得飞快,核潜艇的事情一提再提,和平宪法在她眼里几乎成了随时可以推开的门槛。 她喜欢把“存亡危机”挂在嘴边,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她在制造紧迫感,她的逻辑很简单:只要让别人觉得外部危险足够大,她就能在内部更有权威。 但这样的做法看着强硬,其实藏着巨大的冒险。 对外如此,对内也差不多,上任不久,她就把关键岗位换成自己派系的人,党内变成她自己的分配场。 民生问题一件都没解决,大米涨价、生活成本上升,可她的精力几乎全放在“往前推扩军计划”上,日本内部骂声不断,前首相们也站出来批评她太冲动,可她完全不为所动,只管按自己的路线往前撞。 这种只看目标、不顾代价的风格,与奶奶当初说的“心里没别人”,完美对上。 年轻人看她,看的是政策、数字、国际局势;老人看她,看的是神态里的执念、眼神里的锋利、动作里的急迫。 奶奶那句“别靠近这样的”,不是评价她的政治能力,而是对这种性格的朴素判断,一个人如果把所有力气都放在往前冲上,后面摔倒的是谁,她根本不在意。 这样的性格摆到普通生活里,就是不能深交;摆到政治位置上,就是必须提高警惕。 等事情走到今天,大家也看明白了:高市早苗身上最危险的,不是某条政策,而是她那种把权力当唯一目标的模式。 她推动扩军,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撑起自己的政治姿态;她挑动外部议题,不是为了和平,是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威,她的每个动作,背后都有“必须再往前一步”的执念。 奶奶那句看似随口的话,其实比很多专家论文还准确,老人家没读过国际关系,也不懂政治术语,但她能从一张脸里,看出一个人最难藏的东西——心。 她的判断简单,却直达本质:一个人的眼神如果藏着攥不松的东西,那你无论站多远,都要记得这是在提醒你。 这种直觉不是迷信,是经验,是生活给老人留下的最硬核的智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