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事务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3月25日接受塔克·卡尔森专访时抛出重磅言论:“泽连斯基已承认乌克兰无法加入北约,这是现实政治的选择。”此番表态立即引发基辅强烈反弹,乌克兰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列日科痛斥其“背叛了自由世界的价值观”,要求白宫立即撤换特使。
威特科夫的身份标签充满矛盾——名义上是中东问题协调人,实际却深度介入俄乌事务。据《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位特朗普的40年密友, 已三度密访莫斯科,成为俄乌冲突后首位与普京会晤的美国高官。克里姆林宫消息源证实,双方2月的闭门会谈长达6小时,涉及乌克兰中立化、北约东扩红线等核心议题。
其政策主张与俄罗斯高度同步:主张承认俄对乌东四州控制、反对向乌提供远程导弹、支持在俄占区举行选举。这种立场引发北约内部震动,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质疑:“究竟是谁在制定美国的外交政策?”
威特科夫的“亲俄”姿态并非孤立现象。五角大楼3月军援清单显示,对乌武器交付延迟率已达68%,而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日均炮火投射量提升至冲突以来最高的1.2万发。军事分析师指出,这种“战场施压+谈判逼宫”的组合拳,正迫使基辅接受领土换停火的现实。
普京在3月30日国情咨文中明确划出红线:“任何和平协议必须以当前接触线为基础。”这与威特科夫2月向乌克兰代表团提交的草案高度吻合——要求乌军撤出扎波罗热核电站30公里缓冲区,默许俄控区自治地位。
乌克兰的西方盟友陷入战略焦虑。法国总统马克龙虽宣称“绝不接受强加的和平”,但欧盟对乌援助基金到位率仅43%,德国议会更以“财政纪律”为由冻结了18亿欧元军援。能源领域的数据更具讽刺意味:欧盟3月从俄进口液化天然气量环比激增27%,创制裁以来新高。
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加剧危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3月28日与普京通电话,提议在布达佩斯举办俄乌直接对话;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则宣布暂停对乌军援,称“欧洲需要新的安全架构”。
泽连斯基政府正遭遇执政以来最严峻考验。前线每日伤亡超过800人,适龄征兵人口库存仅剩23%;国内通胀率飙升至39%,世界银行预测其GDP将萎缩12.7%。当美国特使在吉达会谈中要求乌方“展现灵活性”时,基辅谈判代表当场离席抗议。
这场大国博弈的结局或将重塑欧亚地缘格局。正如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警告:“当和平成为交易筹码时,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而对于在夹缝中挣扎的乌克兰来说,时间或许是最残酷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