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有兼军机大臣、尚书的,但公认最难干的却是兼顺天府尹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4-27 15:14:48

【内阁学士例兼礼部侍郎衔】

作为国家在名义层面的中枢架构,内阁的官制体系在承继明代旧制的基础上,作出了相应的调适与变更。于大学士层级之下,依次设有协办大学士、学士,以及侍读学士、侍读、典籍和中书等职位。

在清朝顺治年间,内阁学士的品级设定为正五品,员额定制为满洲六人、汉族四人。至康熙朝,内阁学士的品级历经显著变革。彼时,朝廷规定内阁学士例兼礼部侍郎衔,由此其品级与各部侍郎等同,均为正三品。

在雍正执政期间,针对内阁六部的官制体系进行了规范化构建,最终形成定制。在此制度下,大学士的品秩被确定为正一品,尚书为从一品,侍郎则为正二品。与此同时,内阁学士照例兼任礼部侍郎衔这一设置亦得到明确且固定。从当时的政治体制而言,内阁学士一职往往被视作跻身内阁、担当宰辅之职的必要进阶途径。

【协办大学士例兼尚书】

协办大学士,作为内阁之中居次席的重要职位,属副职序列。此官职始创于雍正年间,彼时,清廷在满、汉官员中各设一人担任该职。值得探究的是,在内阁已设有大学士的情形下,为何还另行设置协办大学士这一职位?

究其缘由,在于“大学士之中,有履职于内廷者,亦有奉命出京执行差务者。而内阁政务繁重,需专人驻阁处理,故而另选贤能之士,协同料理阁务。”从专业角度阐释,协办大学士乃内阁实际执掌者,承担主持内阁事务之责。

协办大学士与各部尚书在官阶品级上处于同一层级,然而,协办大学士在地位方面却稍显尊崇。究其缘由,通常情况下,若无特殊变故,协办大学士往往会遵循既定程序,逐步晋升为大学士。反观各部尚书,若欲进阶至大学士之位,一般需先擢升为协办大学士。当然,此乃常规晋升路径,亦存在个别尚书得以越过协办大学士这一阶段,直接荣升大学士的特殊情形。

依据会典之载,本朝既定规制如下:凡以尚书之职擢升为协办大学士者,原尚书之职位空缺不予开释。此即表明,各部尚书于晋升协办大学士之际,依旧兼任尚书实职,并非仅虚领尚书衔。由此可见,获任协办大学士之人,不仅需主理内阁日常事务,亦为某一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若由左都御史升任协办大学士,则左都御史之职位空缺不得留存。

【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品秩为正二品。在关外阶段及清朝入关伊始,翰林院并非独立衙署,而是附属于内三院,此情形与明代无异,彼时内阁与翰林院关联紧密,职能未分。直至康熙年间,翰林院方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作为该机构的最高长官,通常由内阁大学士兼任。其背后原因在于,内阁大学士大多出自翰林一途,且依例,他们每月需定时前往庶常馆,为庶吉士授课讲学。鉴于此,由大学士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不失为一种恰当且契合的安排。

需明确指出,大学士兼掌院学士这一职位,在历史规制中,主要面向汉族大臣。究其缘由,众多满族大学士并非出身翰林,部分甚至未获进士功名。基于此,皇帝通常不会任命满族大学士兼任掌院学士,即便他们自身也自觉难以胜任。例如,和珅以大学士身份兼任掌院学士之际,便引发翰林院士子的强烈不满,众人认为其才学见识不足以匹配该职位,实无资格担当此任。

【大学士、尚书兼顺天府尹】

对于此类情形,知悉者相对较少。御史在披阅《郎潜纪闻》时,有如下发现:

于官制体系中,以大学士或尚书之职衔兼理顺天府政务者,被称作“兼尹”。此兼尹之任,所涉部务繁杂且琐碎,极易引发过错。因其职责重大且事务棘手,任职者往往履任未久,便心怀忧惧,将诸事顺遂、无有差错视为幸事。

从严谨角度而言,虽大学士与尚书对顺天府的管理并非遵循典型的例兼规制,但此种情形亦颇为多见。顺天府,作为京畿首善之区,于国家治理架构中占据独特地位。其职责范畴既涵盖京城地方各项繁杂事务,又与朝廷诸多政务紧密相连,故而,肩负此任颇具挑战性与复杂性。

京师之地,乃权贵汇聚之所。顺天府尹虽居三品之位,然于此环境下执行公务时,处境颇为艰难。其行事需谨小慎微,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犯权贵。一旦如此,所面临的后果绝非仅是遭受些许刁难,严重者,甚至会危及仕途。朝廷洞悉顺天府尹因品级相对较低,权力受限、影响力不足之状况,故而常安排当朝大学士或尚书兼任此职,以提升其履职效能与影响力。

然而,相较于管理部务,身兼大学士、尚书之职又兼任顺天府尹,其职责履行难度显著更高。因此,众多官员对此职位心存抵触。即便面对皇命,难以推脱,多数人亦秉持敷衍塞责之态,仅盼能尽早解除此任,脱离这一棘手之职。

清朝时期,身兼大学士、尚书与顺天府尹之职者,其任职期限普遍较短,大多为一至三年。据史料记载,仅有道光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为例外。自道光十五年起,卓秉恬兼任顺天府尹,在此职位上持续履职长达二十年之久。

卓秉恬,于为官之道上声誉颇佳,为人秉持正直之德,学识渊博且政绩斐然。然而,其于人际交往之情商方面,略有欠缺。每逢朝会,卓秉恬常热衷于展开辩论,毫不隐晦地当面指摘同僚之失误。如此行事风格,致使其在官场之中,令同僚既心存厌恶,又有所忌惮。

道光帝洞察到卓秉恬所具备的特质,遂将顺天府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职务委以重任于他。事实证明,自卓秉恬兼任该职后,京城之内的达官显贵皆谨小慎微,不敢肆意妄为,唯恐为卓秉恬所究治。

据《清史稿》记载,华阳人卓秉恬,获谥号文端。其自担任省级按察使一路擢升至内阁宰辅之位,期间兼任顺天府尹一职近二十载。在此期间,他令同僚敬重有加,顺天府诸多荒废事务得以妥善兴举,行事毫无可被官员指摘之处,众人皆视此为难得之举。

0 阅读:3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