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女飞行员刘晓莲在驾驶飞机爬升至700米时,突然被一架歼击机撞击,伴随一

谈古论今朝 2025-11-18 00:25:57

1982年女飞行员刘晓莲在驾驶飞机爬升至700米时,突然被一架歼击机撞击,伴随一声巨响,机组人员全部昏迷,飞机失控急速下坠,就在这时刘晓莲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这一天是9月20日上午9点30分,张家口某军用机场,32岁的她刚完成转场任务,驾驶安-26运输机返航。 当时她已是有17年驾龄、3000多飞行时长的空军特级飞行员,更是第一位驾四发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的女性。 撞上来的是一架歼-6战斗机,速度快得让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机轰然相撞后歼-6瞬间爆炸。 歼-6飞行员为了不伤及地面群众,放弃跳伞冲向玉米地,最终壮烈牺牲,这份决绝让人肃然起敬。 刘晓莲和机组另外6人全被震昏,飞机从700米骤降近300米,离地只剩400米时她猛地惊醒。 腰部像断了一样疼,驾驶舱里浓烟弥漫,脚下破了个大洞,仪表盘几乎全黑,只剩一个气压高度表在晃。 她喉咙干涩得发疼,却拼尽全力喊出“快救飞机”,这一声硬是扎醒了昏迷的同伴。 副驾驶常继堂满脸是血爬回座位,机械师魏成景拖着伤腿检查,万幸发动机、机翼还没大碍。 油门杆卡死了,两名机组人员忍着伤痛紧急排除故障,她和副驾驶合力猛拉操纵杆。 短短一分钟,就在飞机快撞山的瞬间,把这架摇摇欲坠的飞机在300米高度拉平,这操作真的靠的是硬实力。 前挡风玻璃被液压油糊得严严实实,通讯也完全中断,他们成了“瞎眼”的孤鸟。 可刘晓莲凭着对航线的肌肉记忆,硬生生摸索着往机场方向飞,这种熟练度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好不容易对准跑道,放下起落架又出问题,主起落架拉杆纹丝不动。 最后是三个人一起使劲,才硬生生把起落架拽了下来,每一个动作都在透支受伤的身体。 就在准备降落时,她透过模糊舷窗瞥见跑道上有6架歼-6正在排队降落。 她没半点犹豫,猛打方向放弃平坦跑道,径直冲向旁边的草坪,宁肯自己冒险也要给友机让路。 离地10米时她大喊“关车”,可通信长蔡新成突然想起总电源没关,骨折的腿让他两次摔倒。 战友宋春明赶紧冲过去关掉电源,要是晚一步,飞机摩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飞机触地后一个劲往左偏,直冲着正在降落的歼-6而去,刹车和应急刹车全失灵了。 刘晓莲和常继堂站起来,用尽全身力气蹬右舵、推操纵杆,不惜折断前起落架也要稳住飞机。 “哐当”一声,机头扎进草坪停下,左翼离跑道只剩7米,歼-6擦着机身惊险着陆。 从相撞到停稳整整6分钟,事后检查飞机铆钉断了大半,再飞三分钟就会空中解体。 这场事故的原因让人揪心,是塔台指挥失误导致两机同高度飞行,还使用了不同通讯频道。 后来这事被写入飞行安全教材,成了航空史上代价沉重的警示,也推动了空域管理机制的改进。 刘晓莲荣立一等功,1991年还拿到空军首批“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但她总说荣誉属于整个机组,没有每个人忍痛坚守,根本撑不过那6分钟,这种谦逊太让人敬佩。 她后来带着勋章去医院,戴在断腿关电源的通信长胸前,这份战友情比金坚。 康复后她没离开热爱的蓝天,一直飞到符合停飞年龄,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蓝天的承诺。 真正的英雄从不是孤军奋战,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绝境中的彼此支撑。 刘晓莲和机组人员用血肉之躯创造的奇迹,藏着军人最纯粹的责任与担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