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被骂得那么惨,但有人2块钱一碗热干面、一片午餐肉当艺术品卖,偏偏没人反感,反而天天回头客爆满。我真服这个老板的操作。 成都这家“禁止新鲜肉菜入内”的小店,一开张就像在戳传统餐饮的“肺管子”。别人避嫌“预制菜”,他却高调贴牌,吧台明晃晃展示每包菜的来源,全靠“诚实+便宜+还挺好吃”,成了不少人饭点的心头好。 你说锅气?你说手艺?老板葛世贤自己就说,很多餐馆看起来现炒,其实后厨用的浇头跟他一样,区别只是包装更大。他把预制菜当实验,讲究不藏不掖,甚至还总结出一套辨别预制和现炒的“反直觉逻辑”:难吃的才可能是现做的,预制反而味道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降级消费”,而是一场思维升级。葛老板不是在贩卖廉价,而是在挑战对“好饭”的定义。他靠吃午餐肉爆火,进厂探访、讲配方、测味道,打破“预制等于差”的刻板印象。他说得对:不是所有人都要烟火气,有人就爱冷链+性价比的安心。 这让我意识到,预制菜的最大问题,不是出现在工厂,而是藏在认知。年轻人从泡面长大,对工业食品接受度极高;他们要的不是“现炒剧场”,而是“能吃、好吃、别骗我”。而葛老板这类人,恰好提供了另一种“有底线的预制”。 这家小店不是颠覆餐饮,而是在悄悄提醒我们:别再一棒子打死预制菜,它早已融进生活,没你想的那么可怕。接下来,就看谁能把这事做得更透明、更真诚、更好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