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快评让城市更有温度:艺术表达与公共管理的执法平衡术】11月20日,山西一名画家在运城市中心街边树洞上作画,一天后被城管责令涂掉,引发网民关注。当事画家称,在街边树洞作画的初衷源自大同,因为给树洞小小的美化正好填补了树的缺陷。运城市城管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则回应称,“私人不可以在街上乱涂乱画,影响市容”。保障个人表达与维护公共秩序的选择,再一次借助个案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中。当画家以树洞为画布时,在作出禁止决定之前,执法者不妨先思考,应如何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城市美化的助力。与其事后责令清除,不如借助这一个案完善事前指引。如迅速建立便捷的公共艺术申报平台,制定清晰的创作规范,明确允许创作的区域和题材范围——这些制度供给,远比一纸禁令或一句冰冷的“影响市容”更能体现治理的温度。城市之美,既体现在整洁有序的“面子”,更彰显于包容活力的“里子”。在表达与秩序的天平上,法治是精准的标尺。它既非对个人表达的放任,亦非对公共空间的僵化管理,而是在尊重多元诉求的基础上,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一座文明之城,理应活力与秩序共生,法治与人文关怀并蓄。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在每一个树洞、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上,绽放出治理现代化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