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的北京,一场发布会悄然改写了AI芯片的版图。地点选在国家会

2025年11月19日的北京,一场发布会悄然改写了AI芯片的版图。地点选在国家会议中心,时间定在下午两点,主角是名不见经传的中诚华隆。当创始人王嘉诚走上台时,台下坐着的不仅有国务院参事谢伯阳,还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和王振常。这个阵容,足以说明今天要发布的东西分量不轻。 聚光灯下,王嘉诚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他身后的大屏幕上,四个字格外醒目:“中国芯”。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像是一份宣言。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今天,我们正式发布HL系列全国产高端AI芯片。”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AI芯片,这个被英伟达、AMD等国际巨头垄断的领域,终于迎来了一位中国挑战者。 第一个细节让台下的技术专家们倒吸一口凉气。HL100芯片的FP16算力高达256 TFLOPS。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简单说,它能在一秒钟内完成256万亿次浮点运算。更惊人的是它的能效比:3.41 TFLOPS/W。王嘉诚现场公布了一组对比数据——在同等功耗下,HL100的算力是国外某AI芯片的8倍;同等算力下,总拥有成本只有对方的1/4。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诚华隆八年的苦功。公司成立于2017年,王嘉诚在发布会上透露,他们今年6月才刚刚基于国内工艺成功实现全国产AI大算力芯片的流片。流片,是芯片制造中最关键的一步,意味着设计图纸真正变成了可以工作的芯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的发言点出了另一个关键点:安全。这位网络安全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把院士工作站直接设在了中诚华隆。他强调,必须“从芯片本身安全出发”,打造具有主动免疫能力的产品。HL系列芯片融合了申威技术、RISC-V技术和可信计算技术,这在业内还是首次尝试。 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让王振常院士很兴奋。他透露,中诚华隆的AI芯片已经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完成适配,在医学影像诊断等场景表现卓越。这意味着,未来去医院拍CT、做核磁共振,背后可能就是一颗“中国芯”在帮你分析影像。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从技术路线角度给出了更专业的解读。他指出,RISC-V架构正在成为全球芯片产业的新赛道,中美都在加紧研发高性能RISC-V处理器。中诚华隆选择这条路,相当于直接站到了产业变革的最前沿。 发布会的高潮在签约环节。中诚华隆一口气与十余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包括中科院计算所、中国能建、中建电子,甚至还有新加坡电信集团和中东基金。这个阵容横跨产学研用,国内国外,暗示着HL系列芯片已经准备好走向市场。 王嘉诚在最后展示了公司的“野心”。他们规划了HL200、HL200Pro和HL400三代后续产品,原生支持FP8/FP4精度,直指下一代生成式AI市场。会场外的展台上,从芯片板卡到千卡集群的全栈解决方案已经准备就绪,显示出这家公司不是在玩票,而是要做完整的产业生态。 散场时,一位来自央企的技术主管悄悄对记者说:“你知道吗,这可能是‘十五五’规划开局最重要的一个技术突破。”这句话或许道破了真相——HL100的发布,不只是一次产品迭代,更是中国在AI算力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 离开会场时,北京的夜色已经降临。国家会议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照着“隆启芯程·智算中国”的巨大标语。这个夜晚,一颗小小的芯片,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科技的未来轨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0 阅读:5
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

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