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界突然拉响警报,德国工商大会外贸负责人特赖尔公开担忧德国被卡脖子。  

文史典个 2025-11-23 17:21:50

德国工业界突然拉响警报,德国工商大会外贸负责人特赖尔公开担忧德国被卡脖子。   11月21日,特赖尔表示,德国企业对中国关键原材料出口管控的担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种贸易反制一旦实施,可能会迅速冲击德国多条产业链。   德国媒体普遍关注这一表态,认为这其实折射出德国工业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的高度依赖。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每辆车的电机永磁体都离不开稀土,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65%的锂资源也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一旦这些供应链出现中断,德国本土工厂就可能面临停摆风险。   特赖尔直言,如果稀土供应中断,德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最长支撑不了一个月。   不止汽车产业,半导体领域的高纯钨丝、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和降糖药活性成分、军工领域的超高纯度钛合金和硝化棉,德国均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英飞凌的汽车芯片离不开中国株洲硬质合金的钨丝,拜耳的二甲双胍 70% 的活性成分来自中国药企,莱茵金属的坦克炮管原料仅中国宝钛股份能稳定提供,这种依赖已渗透到工业、医药、军工等多个关键领域,且短期内难以替代。   2024 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战略性矿产资源法》,将 22 种关键矿产列为国家战略资源,2025 年 10 月又对部分稀土加工品的出口申请增加 “合规性审查”。   但事实上,中国的这些举措核心是为了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治理,2015至2024 年中国稀土开采导致的土壤污染治理成本超千亿元,管控是为了限制粗放式开采,而非针对特定国家。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 10 个月对德稀土出口同比还增长了 12%,真正的波动多来自灰色走私渠道,而非合规贸易。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德国自中国进口的稀土加工品交货周期明显拉长,高纯度锂盐价格也上涨了近三成,市场的不确定性,已经倒逼德国企业加快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德国工商大会的内部调查显示,超三成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尝试转向中国以外的供应源,还有部分企业计划在东南亚建厂。   但无论是澳大利亚锂矿还是非洲钴矿,投产周期、运输成本、技术壁垒都很高。   德国联邦经济部则迅速启动供应链安全评估,计划未来两年投入12亿欧元发展替代技术和多元化供应网络。德国经济部长也明确表态,政府会与企业共渡难关,避免产业链大面积受损。   实际上,德国工业对中国的依赖远不止稀土。医药领域,德国多种关键药物的原料也主要从中国进口。例如抗生素、糖尿病药物、止痛药等活性成分,三分之一都难以替代。   钕、镝等稀土元素以及钨、石墨、钛和高纯镁等材料,同样是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对全球50%以上的核心矿物加工能力拥有绝对话语权。   中德合作不止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也有强烈互补需求。德国本土缺矿,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只增不减。   随着欧盟跟随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德国企业担心中方采取对等反制,而原材料正是中国最有分量的“底牌”。   历史上,中国对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已有多次先例。2024年对镓、锗、石墨等材料对美出口实施严格管制,2025年又接连出台稀土、钨、钼、铟等稀有金属的出口限制。   在光伏领域,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中国则通过市场调整和WTO诉讼应对。   德国目前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只是原材料本身,还有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压力。即使德国加大投入、开发新供应源,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替代体系,尤其在高纯度加工和专利技术方面仍需依赖中国。   中德双方都意识到,产业链过于集中、单一依赖并非长久之计。德国需要多元化供应,但这条路注定漫长且代价高昂。   中国方面则继续强调合作共赢,愿意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全球合作伙伴共建稳定供应链。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平等的原则对话,就有机会找到平衡点,实现共赢。   德国的产业转型,需要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支持,而中国同样重视与德国的合作空间。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德有能力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   德国企业的警报,是对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的真实反映。供应链安全、贸易平衡、多元合作,将成为未来中德关系的关键词。   这场中德之间的产业链“拉锯战”,最终考验的是双方的战略定力和协作意愿。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德两国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坚持对话、避免误判,才能真正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信源: 德国财长:此行收获很大,中方在稀土问题上做出承诺 观察者网 2025-11-21  

0 阅读:29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