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黑龙江一农民种树时挖到一条铜龙,以为挖到宝了就把它带回家中,谁知到了晚

文山聊武器 2025-11-24 19:19:41

1965年黑龙江一农民种树时挖到一条铜龙,以为挖到宝了就把它带回家中,谁知到了晚上,怪事发生了。 说起这条铜坐龙,得从出土地点聊起。它出土在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镇南城村附近,正好是金代上京会宁府皇城西端,东边离宫殿遗址不到400米。那地方早就是金代文物密集区,地下埋着不少老物件。1965年深秋,当地农民裴山在自家地里挖菜窖,铁锹一刨就撞上硬家伙,扒开土一看,是个铜铸的坐龙,高19.6厘米,重2.1公斤,黄铜材质,表面青黑色。 裴山是南城村普通庄稼汉,家里就靠几亩地过日子。他早听村里老人说过,这片地底下是金代古城墙,经常能刨出青砖啥的。他把铜坐龙抱回家,先用砖头蹭,又拿火烧,还用牙咬,确认不是纯金,就随便放箱柜里藏着。几年过去,他也没当回事儿,继续种地喂猪,日子平平常常。 铜坐龙造型特别,蹲坐姿势,龙首微扬,张口像在呼啸,左前爪翘起踩祥云,右前爪着地,尾巴上翘外卷,肩部和四肢长满卷毛,鳞片细密,爪子尖锐。整体看集龙首、犬身、麒麟背、狮尾于一身,既威武又带点动感。腹内中空,嘴、腹部、尾部和腿部有许多小孔,排列整齐,本来设计是借风力发声的。 裴山私藏几年后,有一天不经意把铜坐龙搁窗台上。那阵子正赶上春季多风,风从窗户灌进来,先钻龙嘴,再从腹部和尾部小孔窜出去,因为内部空腔和孔洞设计巧妙,就发出低沉呜咽声,高低起伏,像兽吼又似龙吟。夜里风一吹,声音在屋里回荡,家里狗也跟着狂叫,全家人都被吵醒,连续好几晚都这样。 后来裴山仔细检查,发现那些小孔就是声音来源。他一吹气,就能发出不同调子,风力大小不同,声音也变。原来这不是啥妖怪,就是古代声学原理,气流通过精心排列的孔洞和空腔,形成回响。专家后来实验,模拟风吹,铜坐龙真能发出层次分明的龙吟声。 消息慢慢传开,阿城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查看,把铜坐龙带回去初步清理测量。省里专家很快赶来,用工具仔细勘察,记录尺寸、造型和小孔分布。测试气流一吹,声音果然出来。他们看出这东西融合中原凤眼、女真鹰钩鼻和契丹尾部线条,明显是金代多民族文化混搭。 考古队在出土地点拉绳分区挖,铲子刷子一点点清理,挖出不少陶片、铜饰、砖瓦和瓦当,确认就是金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范围。铜坐龙被定为金代早中期皇室御用器物,可能装在皇帝马车扶手或顶轮上,出行时迎风而啸,显威风。根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金世宗大定六年改了车制,以前轼上就有坐龙。 这件铜坐龙成了孤品,后来虽又出土几件类似,但这件最早最精。1990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先放阿城金上京博物馆,之后调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当了镇馆之宝。展厅特意设计玻璃罩和风力装置,风一合适,就能重现八百多年前的啸鸣声,让人听着直起鸡皮疙瘩。 裴山把铜坐龙交给国家,文化部门给他表彰,名字记进文物保护档案。他继续在村里务农,铜坐龙从农家箱柜走进博物馆,完成了从私人东西到国宝的路。这事儿也说明,古代工匠真会玩,利用自然风力让器物“活”起来,女真人建金朝才几十年,就把中原礼制和自家风格揉一起,龙文化传承得有模有样。 金代上京会宁府是女真人大本营,完颜阿骨打在这里称帝,定都38年。铜坐龙出土位置离皇城那么近,肯定跟皇家活动有关。它不光是装饰,还带祭祀或信号功能,小孔对应古代五音律,风吹时高低有序,可能在仪式上象征天地沟通,或者军队里传讯号。女真人从渔猎民族变中原霸主,文化上包容性强,这件器物就是活例子。

0 阅读:39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