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虽卸,军魂永存:退役军人骨子里的5个特质,走到哪都吃香 退役军人群体在脱下军装后,依然凭借忠诚可靠、责任担当、牺牲奉献、纪律严明和坚韧不拔等特质,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这些特质源于军旅生涯的淬炼,是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这些特质的内涵与价值,为退役军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提供理论支持。 引言 当退役军人脱下象征荣誉的军装,他们并未褪去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从抗震救灾的废墟到乡村振兴的田野,从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到社区服务的角落,退役军人用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誓言。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源于军旅生涯赋予的独特特质。本文通过分析退役军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五个核心特质,揭示其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忠诚可靠:永不褪色的政治底色 忠诚是军人的第一品格,这种特质在退役后转化为对国家、社会和职业的坚定信仰。原空降兵部队战士陈星在汶川地震中,面对余震不断、道路塌方的危险环境,连续72小时抢通生命通道,用血肉之躯搭建起连接生死的桥梁。退役后转任交通执法岗位的他,依然保持“使命必达”的作风,在抗击台风期间连续值守36小时,确保辖区道路安全畅通。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恪尽职守。数据显示,全国退役军人公务员群体中,92%的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成为政府系统的中坚力量。 二、责任担当:使命必达的行动自觉 “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延伸为退役军人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台江县“永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成立5年来,累计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等公益活动2300余次,服务时长超4万小时。队长张建国在2024年森林火灾中,带领队员在陡坡上开辟隔离带,手部被树枝划伤仍坚持作业,最终成功控制火势。这种担当精神同样体现在创业领域:退役军人谭羡宏从清洁工起步,创办涵盖物业、建筑装饰的多元化企业后,优先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公司员工中退役军人占比达30%,形成“退役军人帮退役军人”的良性循环。 三、牺牲奉献: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 军旅生涯培养的奉献精神,使退役军人成为社会公益的先锋群体。全国雷锋车队发起人李峰威,退役30年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2万场次,带动60多个城市、100多支车队、近3万名队员参与公益。他设计的“雷锋地图”小程序,累计记录好人好事2.4万件,形成覆盖全国的志愿服务网络。在科技创新领域,这种奉献精神同样显著: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退役后,主导编制我国首部社区改造评价标准,带领团队为50多个市县的100多个社区提供无障碍改造方案,其研发的适老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却始终拒绝商业化专利授权,坚持技术普惠。 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作风传承 军队严明的纪律要求,塑造了退役军人高效执行的职业素养。新兴街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许海峰退役后,在疫情防控中连续72天驻守隔离点,建立“三查三清”工作法,实现零差错、零投诉。他主导的旧楼区长效管理改革,通过制定《社区环境维护手册》,将部队内务标准转化为民用规范,使辖区环境满意度从78%提升至96%。这种纪律性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关键:某物流公司统计显示,退役军人员工的产品合格率比平均水平高15%,设备故障率低22%,成为企业质量管控的核心力量。 五、坚韧不拔:逆境重生的心理韧性 军营锤炼的意志品质,使退役军人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塘口镇水边村党支部书记谭能宇退役返乡时,面对村集体年收入仅12万元、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带领党员先锋队3个月完成“三清三拆”,清理垃圾15吨,拆除违建30处。在产业振兴中,他创新“党建+4X”模式,推动土地流转400余亩,引入规模化养殖企业,使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这种韧性在创业领域更为突出:调查显示,退役军人创业成功率比普通创业者高18%,其核心优势在于面对挫折时的坚持——83%的退役军人在首次创业失败后选择二次创业,而普通创业者这一比例仅为54%。 结论 退役军人的五大特质,既是军旅生涯的精神馈赠,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特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释放能量,形成“退役军人现象”。数据显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中,68%来自基层岗位,45%在退役后实现职业跨界发展,印证了这些特质的普适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人才开发机制,通过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将特质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军魂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