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6亿的家当。 22万名员工。 中国船舶,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把总部从北京,搬

温暖太阳 2025-11-26 08:25:20

8776亿的家当。 22万名员工。 中国船舶,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把总部从北京,搬到了上海。 你是不是觉得,嗨,不就是换个办公楼? 格局小了,兄弟。 这不是搬家,这是“龙王归位”。 想想看,上海是什么地方? 中国造船业的老家底子,江南、沪东,全在这儿扎着根。 你们知道现在中国船舶有多横吗?2025年刚完成对中国重工的整合,总资产直接冲到4034亿,前三季度净利润就暴涨100%以上,手里攥着2300多亿的订单,全球每5艘新船就有1艘是它造的 !22万名员工里,光高级技工就有3万多,从航母到LNG船,从深海采矿船到智能邮轮,没有它造不了的船型,这种实力可不是随便哪个行业巨头能比的。 别以为上海只是“有几个船厂”那么简单。江南造船1865年就落下了第一块船坞基石,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艘船、第一炉钢全从这儿来,现在国产航母、大型驱逐舰还是从它的船坞里下水 。沪东中华更离谱,2025年11月刚交付今年第9艘LNG船,创造了中国年度交付纪录,全球最大的27.1万方LNG船订单,它一下就拿了24艘,直接打破韩国船企的垄断 。更关键的是,上海长兴岛聚着7000多家配套企业,一艘船上百万个零件,从发动机到导航系统,从低温绝缘材料到智能控制系统,在这儿都能找到供货商,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全国找不出第二个。 以前中国船舶总部在北京,说起来是统筹全局,可实际操作中太别扭了。总部想推进一个绿色船舶项目,研发团队在上海七一一所,生产车间在长兴岛,配套企业在江苏,开个会要跨好几个省,光协调时间就浪费好几天 。现在不一样了,总部搬到上海,出门就是长兴岛的智能船坞,步行就能找到沪东中华的技术骨干,讨论甲醇燃料发动机的调试问题,当场就能去车间看实船进度,这种效率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上海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国都少见。政府专门出台了长兴岛世界级造船基地的方案,到2027年要让高技术船型占比达到80%,还要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育100家关键配套企业 。甲醇燃料发动机、船用碳捕集系统、氨燃料动力船,这些全球造船业的前沿技术,上海都在牵头攻关,七一一所研制的甲醇发动机,一年能减碳5000多吨,已经装船应用了 。中国船舶把总部放这儿,就是要借着这股政策东风,抢占绿色智能造船的制高点。 可能有人会说,造船业不就是拼规模吗?错得离谱!现在全球造船业早不是比谁造得多,而是比谁技术牛、谁转型快 。韩国HD现代在搞人工智能造船,日本今治造船在扩产抢订单,中国船舶要是还分散布局,迟早被甩在后面 。这次搬迁,本质上是把决策、研发、生产、配套全拧成一股绳,以前是“总部指挥、各地执行”,现在是“集群作战、协同突破”,这种整合后的爆发力,想想都让人激动。 别忘了,上海还是全球航运中心,船东、货代、船级社全扎堆在这儿 。中国船舶总部在这儿,能第一时间摸清全球航运市场的需求,船东想要什么样的绿色船、什么样的智能配置,当场就能对接研发团队,比隔着千里传消息精准多了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已经超1200亿,中国船舶把总部安在这个产业高地,就是要牵头打造“研发-制造-服务”的全链条优势,让“中国造船”不光是规模第一,技术和利润也要全球领先。 这哪是简单的搬家啊,这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一步大棋 。把中国最顶尖的造船力量集中在上海,就是要让上海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创新策源地”,既要跟韩国、日本抢高端订单,也要打破国外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 。以前我们造普通货船多,现在LNG船、大型邮轮、极地破冰船这些“高端货”越来越多,自主配套率从以前的50%不到,涨到现在的80%以上,这背后就是产业链集聚的力量 。 中国船舶的这次“归位”,其实是给中国制造业打了个样——真正的强大,不是摊子铺得多大,而是资源整合得多好 。把总部放在产业最核心、配套最完善、政策最支持的地方,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几年,我们还能看到更多高技术船舶从上海下水,更多核心技术从上海突破,中国造船业的“全球第一”,只会越来越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89

评论列表

c136831

c136831

2
2025-11-26 09:59

总部是和税收挂钩的。搬迁一下,税收差多少?

猜你喜欢

温暖太阳

温暖太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