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故事:晋明帝司马绍一纸檄文,当得十万大军

抗抗说历史 2023-07-26 09:11:01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晋明帝司马绍和大将军王敦的最后对决。

公元324年,六月,王敦病重,晋明帝司马绍打算发兵讨伐。司马绍琢磨着,王敦这些年威望很高,权势太盛,连老爹司马睿都被他摁在地上一通摩擦,朝野对他,谈虎色变,直接开干,恐怕有失,于是,就和司徒王导商议。君臣两个一合计,想出一折来,干脆对外宣称王敦已经病死了。于是,王导带着王氏宗族百余口人,给王敦办了一场追悼会,风风光光,热热闹闹,这么一来,官兵士气大增,都恨不能立即上阵杀敌。

【风光大葬】

王导表演完毕,司马绍立即下了一道诏书,堪称绝世强文!大意是说:

先帝(元帝司马睿)以圣德应运,创业江东,司徒王导居功至伟,故大将军王敦居股肱之位,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刁协、刘隗乱政(立朝不允),王敦率军讨伐他们。这个举动虽然欠妥,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对皇室还是忠诚的,因此,先帝对他依然礼敬,各种待遇也都非常优厚,在人臣之中,没有人能比得上。

衣赐履说:司马绍开宗明义,肯定了王敦、王导兄弟的功劳,以王导居首,王敦次之;对王敦上次攻打建康,司马绍也给定性了,是“清君侧”,而不是反朝廷,王敦还是忠于司马家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表明对王敦既往不咎,所有当时帮着王敦的,或者跟王敦拉拉扯扯、暗通款曲的,以及所有王氏家族成员,朕一个都不追究,你们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

就这几句,充分显示出司马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和智慧。他爹司马睿,几乎可以说就是死于王敦的凌辱,这个仇,司马绍都可以放下,很不简单。对王敦如何定性,司马绍一定与王导商议了很久,才定下来,当然不是把王敦摘出来,而是定下了今后与王氏家族如何相处的调子。

之后,话锋一转——

事情结束之后,王敦却放纵士兵劫掠京城,甚至在皇宫里撒野。当时,已经宣布大赦之令,王敦却诛戮大臣(戴渊、周顗等),没有朝见先帝,就自行返回武昌。尽管如此,先帝也没有责备他,对他委任如旧,礼秩有加。

自朕即位以来,王敦越发过分,不但没有辅助朝廷,反而缮甲聚兵,于盛夏之际,屯驻于建康之畔(于湖),又打着朝廷的旗号,给他的亲信加官进爵,根本当朝廷不存在。朕始终觉得他还有救,希望他能够有所觉悟,所以一直不忍对他动手,但他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难以回头。

钱凤什么东西!竟然成为王敦的谋主,穷凶极恶,陷害忠良。周嵩因为正直敢言,惨遭杀害;周札、周莚家族,世代忠义,竟然被灭了族!秦朝暴政虽然残酷,也不过只有五种刑罚。而王敦行诛戮之事,常波及无辜;灭人宗族,根本不看是不是有罪,只凭他们喜好。因此,天下之人,心怀恐惧,道路以目。

衣赐履说:我们上回专门讲了周嵩之死和周札族灭的事儿,就是因为司马绍对这些人很重视,或者说,司马绍认为拿这些人的死说事儿,是非常重要的。

王敦已经昏聩,他竟然以侄子为自己的嗣子,宰相确定继承人而不经王命,从古至今,从来没出现过!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和他的党羽要倾覆国家,他们已经在觊觎神器!现在,王敦虽然死了,但钱凤继续为恶,煽动叛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衣赐履说:注意注意,虽然司马绍把王敦骂了个狗血淋头,但是,所有的锅全都让钱凤给背了,意思是,其他人,朕都不与你们计较,回头即可,只有钱凤,朕是绝不会放过他的。这一点,太高明了,是分化敌人的利器。

诏书接着申明了对王导、温峤、王邃、庾亮等一大堆人的任命,任什么职,带多少兵,等等,然后,特别指出——

【钱凤:这锅我背了】

朕将亲自领率六军,收拾不死你们!尽管灭掉你们,跟捏死个蚂蚱差不多,但朕还是给你们机会,朕就认钱凤一个,罪止一人,朕不会滥用刑罚。有能诛杀钱凤、呈送他首级的,封五千户侯,赏布五千匹。

衣赐履说:杀了钱凤,就封五千户侯,赏布五千匹,钱凤看了这檄文,估计得吓尿了。还没结束——

冠军将军邓岳,前将军周抚,都是好同志,都是功臣的后人。他们跟着王敦,实属被逼无奈,他们的心,是忠于王室的,朕有感于他们的诚心,才对他们委以相当的责任。其余文臣武将,包括王敦所任命的,一律不作追究,刺史、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不要胡想八想的,好好呆在你们的位子上,给朕把班儿上好。

衣赐履说:这一段,是分化王敦的干部队伍,紧跟着,又开始挖战士的墙脚——

广大官兵,跟随王敦多年,远离家人,他们中很多人的父母、老婆、娃娃去世,都不能回家办理后事,只能强忍悲痛在军中服役,朕对他们非常怜惜,一想起来,就心头沉重。现在,朕宣布,凡是家里唯一男丁,在军中没有担任重要职务的,都可以立即回家,终身不用再服兵役。其他人等,全都放假三年,休假回来之后,一日制度全都参照宿卫部队执行(当与宿卫同例三番)。

诏书所言,公之天下,朕,绝不食言(明承诏书,朕不负信)。

衣赐履说:司马绍这道诏书,让人拍案叫绝!严格地讲,这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有理,有力,有节,有抓手,有强大的感召力,不啻一颗重磅炸弹,一定会在王敦军队内部引起连锁反应。王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反击措施出台,势必导致干部狐疑、战士畏战的局面。

【一张好嘴,胜过十万大军】

之后,司马绍又下一道诏书:

敢有不称王敦姓名,而称其为大将军的,军法从事!

【图片来自网络】

4 阅读:828
评论列表
  • 2023-07-27 08:12

    垃圾到家了,欺负人家曹家,现在被人欺负了

  • 2023-07-27 15:59

    整天抄人家的文章你怎么好意思?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