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是一个平凡的小县城,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因为培养了43位开国将军而声名远扬。其中,李德生和许世友等都是从这个县城走出来的。
2013年1月,新年伊始,一位名叫许光的老人在新县离世。
许多人民群众、机关干部和军人自发前来参加新县的追悼会,山坡上也挤满了前来悼念的人。每个人都感到悲伤和怀念。
这位老人是开国将军许世友的长子许光。
许光老人的追悼会非常简单,但在他临终之际,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决定,将自己毕生积蓄的二十万元无偿捐给新县,用于老人和儿童福利事业。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许光老人的追悼会?难道只是因为他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吗?
实际上,并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对家乡的奉献之心,他将家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在他29岁时,许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军队里的优厚待遇和条件,在贫困的新县扎根,只为了一个承诺。那么,这个承诺究竟是什么?
开国上将许世友,忠孝不能两全许世友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定地保卫着祖国和人民。
他曾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展现出色的战斗表现,被赞誉为“铁军长”。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所领导的部队多次成功击败了得到美军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
许世友将军就像一把锋利的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他本人更像是利剑的尖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但即便如此强大的利剑,也有一些无法刺破的东西。
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许世友,面临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他对国家和党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但他却无法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的母亲。
许世友出身贫寒,童年时经历了很多艰辛。在他14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从小就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他明白母亲的辛劳,深深地铭记在心。
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妇女,她每天天一亮就出门,忙碌到天黑才匆匆回家。无论是种田还是纺线,她都默默地付出着。尽管母亲的学历不高,但她为许世友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许世友深深地记住了母亲无声的教诲。他在穿着方面从不讲究,总是身着军装。这既是他对国家和党忠诚的象征,也是他朴素生活的体现。
在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曾经想让母亲与他同在一起,照顾她。然而,母亲深知大义,拒绝了儿子的好意。她告诉许世友,革命尚未成功,她一个人过得很好,儿子不必担心。
1959年,许世友再次回到家乡,他三跪在母亲面前,内心十分痛苦,因为他未能尽到照顾年迈母亲的责任。正是出于这种心情,许世友才有了让长子许光回家乡尽孝的感人故事。
奋发图强的许光1929年4月7日,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迎来了一个新生儿,他是许世友将军和妻子的第一个孩子。
起初,这个婴儿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黑伢”。
这个乳名一直伴随了他十几年,直到他与父亲许世友重逢时,才得到了“许光”这个名字。
许世友为黑伢取名许光,意味着在战乱中能活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虽然读书机会并不常见,但许光也得到了这个机会。他年轻的时候被许世友送到第五航空兵学校学习,之后又前往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继续深造。
在毕业后,许光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努力,以及从母亲身上学到的坚韧精神,成为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他还展示出了优秀的舰艇指挥能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舰艇长。
按照这个发展轨迹,许光的未来将非常光明,在海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在新中国着重发展海军的关键时刻,家乡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祖母病情严重。
首先得到这个消息的许世友将军感到非常心痛,他在军队服役了二十多年,从未有机会在母亲身边尽孝。即使解放后将母亲接到城市生活,但这位习惯了农村艰苦生活的老人对城市的生活节奏感到不适应,只能再次回到农村。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许世友将军恳求长子许光:“能否代替我,回乡照顾病重的祖母?”
许光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然而当他听到父亲的请求并想到自己从小依赖的祖母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回到了家乡。
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尽到对父亲和祖母的孝道责任,却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海军部队。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那个他深爱的军队。
为国尽忠、为父尽孝、为民分忧1973年的一天,一座跨越新县河道的大桥在晨曦中逐渐显露出轮廓,被誉为新县小黄河的河道上。
刚刚破晓,许多居民已经聚集在大桥的两端,欣喜地注视着这座连接新县东西两岸的桥梁。
尽管他们怀着对大桥的渴望,但没有人敢第一个踏上桥。这并非因为他们担心工程质量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等待一个特殊的人,那个为他们修建这座大桥的人,他们希望他能率先迈过这座桥梁。
而这人就是许光,一个北海舰队的年轻舰长,是军事大学的杰出学生,有着光明的未来。然而,为了履行对父亲的承诺——代替父亲尽忠,他选择回到了新县。
他知道父亲一向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只有在实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他才会让自己来代替他回去照顾。
在那年的秋天,在许光的精心照料下,奶奶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完成了对奶奶的孝道,许世友准备将他重新调回海军。
然而,许光却拒绝了。他在大别山看到的不仅仅是奶奶这样的革命家属,还有那些更加辛苦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儿女,孤苦无依。因此,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照料那些红军家属。
在新县工作期间,许光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和叮嘱,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他继承了父亲的慈爱之心,将父亲对人民的态度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许光非常节俭,自从到达新县的那一刻起,他一直穿着部队的制服。多年来,他总是修补着衣物,有时一件衣服上会有多种颜色的布料。
虽然对自己很吝啬,但对新县的人民却非常慷慨。他经常将自己的工资捐给那些家庭困难的人,还会自掏腰包购买礼物去拜访那些革命老烈士。
他一生共资助了超过130人,总计花费了10多万元。
当时的新县位于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交通也非常不便。甚至连电灯对很多当地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光第一次向父亲提出了特殊请求,希望他能帮助实现家乡早日建设通讯设施的愿望。面对儿子的想法,许世友非常支持。于是在1970年夏天,许光接到了负责筹建千斤乡159微波站的重要任务。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将电线杆和水泥杆运输到新县,除了人工,几乎没有其他的办法。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许光并没有退缩,而是亲自带领工人们去应对。那些电线杆每根都有几吨重。
然而,在许光看来,这些电线杆是帮助百姓建立通讯设施的关键。因此,他决定和工人们一起扛起这些几吨重的电线杆,一根一根地运上山,再一根一根地栽下去。
经过300多天的努力,新县的居民们再也不再是在街上看到一盏灯亮着的情况了。整个小县城都被明亮的灯光所照亮,而且还拥有了便利的通讯设施,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在乡村建设方面,许光始终坚持不懈,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研究如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他将村民们置于内心最重要的位置,为了乡亲们,他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
清贫一生,却将所有积蓄无偿捐献奉献者行为端正,清廉正直。这一点在许光晚年的清贫生活中尤为明显。他不贪图财富,保持廉洁的作风。即使晚年仍在官职上任,他仍然保持清廉为政,过着朴素的生活。
他不会利用父亲的地位来谋求晋升,相反,他正因为父亲身居高位,而更加注重廉政。
不仅如此,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自居将军后代,不追求名利,脚踏实地地生活。
他秉承了前辈革命家的传统和作风,生活朴素节俭。据说他家里仍在使用上个世纪的老式大件电器,可见他的节俭程度。
他不同于常人,不仅思想卓越,对待金钱的态度也与众不同。他要求自己严格,对待他人宽容;宁可自己过清贫的生活,也要优先关心家乡的发展。
1992年,许光退休了,但他并没有放下心思。他经常四处走访,关注当地百姓的发展情况,看看他们是否有任何需求。
2013年,84岁的许光被诊断出患有肺癌。他的子女决定为他聘请北京的专家来治疗,以减轻他的病痛。
然而,许光断然拒绝了,他说应该将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将钱财留给更有意义的事业。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心梗去世,享年84岁。
他一生践行了廉洁奉公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作为共产党人的信念和精神。
令人感动的是,他在临终前做出了捐出毕生积蓄的决定,将2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新县老人和儿童的福利事业。
结语许光作为高干子弟,似乎从未因为自己开国上将长子的身份而谋取任何特殊待遇,他并没有依赖特权,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他过着严谨自律的生活,为人民带来了可靠的帮助。虽然他的地位并不高,权力也不重,但他所做的事情却令人深受震撼。
许光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一生为祖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即使他已经离世,人民也会永远铭记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