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故事不断的妖孽公司(二)

长线如金 2025-03-25 04:02:51

今天咱们继续昨天的话题,接着聊重庆啤酒。

话说自重组事件起,嘉士伯中国将旗下大部分啤酒业务注入到重庆啤酒,之后重庆啤酒的ROE开始出现飙升。

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大家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应该是随着优质资产的注入,推升了公司的股权回报率。

但问题在于这种提升似乎有些过于夸张,从下表,我们不难看出近五年来公司的ROE数据高得有些匪夷所思,平均值达到了惊人的66.81%。

要知道嘉士伯自身恐怕都没有这么高的股权回报率,又如何能仅靠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这张壳,就将回报率推到这么高的水平呢?

显然,一切没有面上这么简单,应该是另有玄机。

为了解开谜团,我进一步扒了扒财报,发现超高的ROE数据可能来源于比较奇葩的治理结构。

嘉士伯中国先是成为重庆啤酒的控股股东,然后将旗下大部分啤酒业务注入到重庆啤酒,设立了重庆啤酒的子公司嘉士伯重庆,成为上市公司重庆啤酒的核心经营主体。

不过,在这种相互套娃的关系中,重庆啤酒并不能完全控制嘉士伯重庆,它实际上只占有51.42%的股份,另外48.58%的股份归广州嘉士伯投资有限公司所有,而后者和重庆啤酒是没有隶属关系的。

这就造成了一种后果,即上市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非常高(这个少数股东主要就是广州嘉士伯)。根据2024年三季报,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约43.61亿,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21.36亿、少数股东权益为22.25亿(之所以比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还要高,主要是它包括但不仅限于广州嘉士伯)。

这么一看,就非常清楚了。优质资产的注入,确实能够推高上市公司的股权回报率,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产生净利润靠的是股东权益(43.61亿),但是计算股权回报率时,采取的分母基数则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21.36亿),ROE自然就会显得非常高。

当然,即使剔除少数股东权益这一因素,以全部股东权益为基数,近几年上市公司的ROE仍然能够达到30%以上,依旧是相当厉害,那么对应现在20倍PE值,应该算是非常合理。

然而,市场为什么还是不买账,始终萎靡不振呢?原因可能在于重组完成之后的麻烦不断。

首先,高端化似乎有点水土不服的迹象,重组后的增长并不理想。除了2021年井喷之后,增速是一降再降,哪怕是2023年上市公司主动把高档产品价格档从10元降到8元,将“乐堡”纳入高档产品阵营,也没能挽回高档产品增速的下滑。

到2024年前三季度,伴随消费市场的整体低迷,公司的高档产品收入干脆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了1.24%,市场预期自然也因此在不断的下降。

其次,内斗逐渐浮出水面。

1999年,重庆啤酒以“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出资,联合钰鑫集团共同组建了重庆嘉威(钰鑫集团持股61%、重庆啤酒持股33%、钰鑫工会持股6%)。此后,“山城”啤酒一路高歌猛进,销量从1999年的不足30万吨,迅猛增长到2013年的100万吨,占重庆90%的市场份额(大西南占40%市场份额)。

但是,自嘉士伯正式控股重庆啤酒之后,采取厚此薄彼的策略,集中渠道资源主推国外品牌,导致本土山城啤酒品牌不断萎缩,从2013年的100万吨销量,下滑至10万吨左右。

这就引起了合作伙伴重庆嘉威的严重不满,因为重庆嘉威与重庆啤酒的包销协议于2028年期满,山城啤酒将成为重庆嘉威独家资产。嘉士伯现在的做法无疑是借机消灭山城啤酒影响力,打击目前的合作伙伴,将未来的潜在竞争对手扼杀于摇篮。

于是双方矛盾不断升级,先是2021年3月,重庆啤酒子公司嘉士伯重庆起诉重庆钰鑫,认为其未经公司决议程序长期非法占用重庆嘉威资金。

其后,2023年12月重庆嘉威又起诉重庆啤酒,要求返还被扣留的包销酒款及相应利息损失。

双方互相攻击,大打嘴仗,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不断受损,也引发了消费者和经销商对品牌严重的信任危机,线上市占率明显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些问题肯定会对公司的股价形成制约,但同时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鬼故事、好价格效应显现,公司目前的估值总体居于合理区间。

当然,如果你相信嘉士伯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现在可能是个机会,但如果不了解嘉士伯或者对其信心不足,那最好还是远离麻烦是非之地。(全文完)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1 阅读:17
长线如金

长线如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