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朝堂上从不缺风起云涌的场面。那时的政坛上,一位是主张“实干”的晁错,靠一腔改革的热血推动削弱诸侯,结果被七国叛乱弄得焦头烂额;另一位是只“务虚”不务实的袁盎,这位政治投机客凭着巧舌如簧,不仅踩晁错上位,还搅得朝廷上下暗潮涌动。
可笑的是,最终让袁盎付出代价的,并不是被他诋毁的晁错,而是一次意外的刺杀。这个出其不意的结局,不仅让人感慨古人说的“人性复杂”确实有道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权谋之中,究竟是“虚”更安全,还是“实”更有保障?
要命的“虚”与“实”说到晁错,那可真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主儿。这位出身寒门的青年才俊,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提出了不少精妙的政见,深得皇帝器重。
等到景帝登基,晁错如鱼得水,一心想大干一场。他最出名的政见,便是“削藩”。晁错这人对削藩的热情可不一般,在他眼中,汉朝的诸侯国势力膨胀,随时可能掀起风波,只有通过削弱封地、限制诸侯的权力,才能保证汉室江山安稳。
这位晁大人不折不扣是一块“硬骨头”,敢动的都是朝廷“老虎屁股”,堪称改革者的“典范”。
反观袁盎,这个人打小就混迹于政坛,深知朝堂上的门道。要说晁错是一块“实心硬骨头”,那袁盎就是个“油条”。他善于察言观色,深谙朝廷上下的“潜规则”。
他投机入朝,攀附权贵,转身就能爬到皇帝耳边进言;既不会像晁错一样动摇诸侯的奶酪,也不会像新进的寒门子弟那样狂妄自大。他看准了景帝对削藩的举棋不定,便在朝堂上四处活动,不断劝景帝“杀晁错以息事宁人”。
说袁盎务虚,倒也不假。别看他成天围着景帝打转,劝景帝诛杀晁错,可这些年在朝中他少有实际政绩。有人说袁盎这人不仅虚而且奸,整日算计别人,结果还算得“步步为营”。听说晁错削藩,袁盎在背后可没少挑唆,最终一把把晁错送上了刑场。
在削藩政策推行过程中,晁错一心想要剿灭诸侯割据势力,却没想到这激起了吴楚等七国的反叛。面对叛乱,景帝原本无计可施,这时袁盎冷静地向景帝进言:“杀了晁错,七国或可息兵。”
景帝被说得一愣,竟真的将晁错处死了。然而晁错一死,七国之乱非但没平,反而愈演愈烈。袁盎这位投机政客倒是活得安然无恙。晁错的下场令人惋惜,而袁盎却凭借“务虚”稳坐高位。
小人得势的“妙手”晁错已然不在,袁盎却在朝中继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在各派势力间周旋。有人说他是汉初政坛上的“滑头”,靠着左右逢源和随机应变,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袁盎的投机哲学,就是在皇帝、功臣、外戚等各派势力间玩转自如,既不树敌,也不真正立功。
袁盎这人左右逢源的能力堪称一绝。先是靠着“给功臣上眼药”入了汉文帝的眼。那会儿,汉文帝对周勃尊崇有加,出门时还给他行注目礼。
袁盎一看,立刻抓住机会向文帝进言:“周勃不过是凑巧立了功,何德何能受此殊荣?”汉文帝听得恍然大悟,从此收回了对周勃的注目礼。
功臣集团是得罪了,但袁盎并不着急,他一面继续对景帝进言削藩,一面小心地讨好外戚势力,甚至对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也毫不客气。
文帝带慎夫人外出游玩时,袁盎竟然上前指责慎夫人不应与皇后平起平坐,引得文帝勃然大怒。可袁盎仍不慌不忙,摆出一副“忠心为主”的模样,把皇帝顺利摆平。
说袁盎是政坛“影帝”并不为过。他时刻把握着朝廷风向,从不走极端,总是把话说在前头,不落人口实。就在景帝“削藩”遇阻之际,袁盎竟站出来替周勃等功臣说话,为那些曾被自己打压过的元勋们求情。朝中人瞠目结舌,汉景帝却满心欢喜,认为袁盎忠诚可靠。
正是这种左右逢源、不立功也不拉仇的投机方式,让袁盎成为朝廷上人人忌惮却无人能拿下的“大佬”。袁盎在朝中混得风生水起,甚至不时还能从权贵那里得到些赏赐,可谓是个“不倒翁”般的人物。
聪明反被聪明误天算不如人算,袁盎虽然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但最终还是栽在了权力斗争中。七国之乱结束后,梁王刘武被汉景帝许以厚望,但袁盎却站出来反对他继位。刘武不满至极,竟策划刺杀袁盎,这让这位权谋大师终于尝到了机关算尽的滋味。
七国之乱平息后,景帝当众许诺梁王以储君之位,梁王为此不惜倾尽全力支持景帝。然而,袁盎却在朝堂上极力反对刘武继位,他以“宋宣公立弟生祸”为例,巧舌如簧地“说服”景帝另立太子。刘武的期待落空,心生怨恨,最后居然不顾规矩,派人刺杀袁盎。
这事可大可小,刘武的刺杀计划曝光后,景帝震怒,但袁盎早已命丧黄泉。终其一生,袁盎机关算尽,却不敌梁王这一昏招。这场突如其来的刺杀,成了袁盎人生的最后一笔,让他在政坛上混迹多年的投机生涯终结。
袁盎死后,朝堂上少了一个“滑头”,多了一个教训。袁盎活着时,左拥右抱、投机钻营,却没能逃过“机关算尽”的命运。而晁错,这个实干家虽然死于非命,但他的改革理念却留在了历史中,成了后世的参照。
袁盎与晁错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人性如袁盎的机巧,却也如晁错的刚直,这二人各自的命运折射出在权力场中不同的生存法则。然而,最终他们都难逃斗争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