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在坤宁宫的白绫下守住明朝最后的尊严

吕布省愚 2024-02-22 08:28:51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 3800 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2 分钟)

不知不觉间,明朝后妃选辑已经来到第57期的内容,一路走来,在罕有人问津的角落里独自敲打着之于历史记忆的细节文字,这种感觉或许也只有孤芳自赏者才能真正体会。

回到主题,今天将要讲述的这位女主角,她是明朝大一统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后。说到这里,就先说说明朝的大一统,大约一年半以前,省愚在书写文章阐述到“大一统明朝”之时,曾有位朋友评述鄙人称明朝不能为大一统。

省愚见到此言论,呵呵一笑,不予理睬,话说不小心瞄了一眼留言者的发言地址就瞬间明白了一切。在下想说,言论是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是阁下与生俱来的。所以省愚也不会回复这样的论断,理论上,或许我们任何一个人也无法说服另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总之,在省愚这里,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就是大一统明朝时期。

那么大一统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后是谁呢?她拥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在她身上,我们又能看见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时期何等的时代悲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今天故事内容的讲述。今日之主角,是为明朝思宗皇帝嫡妻,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后,孝节烈皇后-周氏。

可惜周氏未能留下画像,只能以戏曲形象代指

·君女天下贵人

公元1611年5月10日,也即是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顺天府大兴县,清贫的周家男主人周奎的妻子丁氏诞下一名女婴。在那花团锦簇的美好映射下,这位周家小女的一声啼哭,划破了夜里寂静的长空,却没曾想到,二十年后,周家的命运也会因为这位小女而发生彻底的改变。

周氏的父亲周奎原籍为苏州,明朝诸多历史事件的簇拥下,周家搬迁至顺天府大兴县,至周奎这一辈已经完全没有了资本积累。所以,周奎便以自幼年识得的些许字句给人算命并且担任赤脚医生填补空虚的家用。一方面,这是周奎作为家长该有的姿态,另一方面,正因为周家小女的出生,这位生得惊人美貌以及柔婉个性的女儿,被周奎视为掌上明珠。即便是如此贫苦的家境,周奎也誓言要在女儿改善生活质量。

此处还有一个婉转的江湖传说,据称后来曾在天启二年考取探花的明末文人陈仁锡曾经遇到过年幼时期的周氏,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

自此始,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因此,周氏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值得一提的是,遇见周氏后不久,陈仁锡便考取探花,只不过高中那年,他已经41周岁,在那个独特的年代里,未能留下过多的笔墨记录,因其55周岁便过早去世。

·颜如玉,不事涂泽

公元1622年,年方11周岁的朱由检被兄长皇帝朱由校册封为信王。4年后,即将于当年年满15周岁的朱由检按照旧例需进行大婚典礼,选择一个合适的信王妃,便成了当时老朱家长辈们最为关心的事宜。

适逢天启六年,为朱由检选择王妃的群体中,话语权最大的为当时的皇后张氏与万历帝的刘昭妃二人。张皇后算是朱由检的皇嫂,而刘昭妃的辈分更高,其是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二人的庶祖母。刘昭妃是一位极为传奇的女子,后面我们会单独细讲她的故事,同时,在选择信王妃的过程中,这位庶祖母的意见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有三位女孩儿最终进入决赛圈,本文主角周氏便因为国色天香之姿与柔婉的性格成功入围三甲。史料记载,朝廷为当时为信王选妃时,张皇后认为周氏并不适合,因为她年纪最小,体质也瘦弱;然而刘昭妃却在这三位应选的美女里,看中周氏,对张皇后说:“周氏现在虽弱小,以后必然要长大的”,于是周氏被选中。

周氏端庄美丽,肌肤洁白如玉,而后来的《崇祯宫词》更是直白地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就这般,这位出身贫寒的周家小女乘风破浪一般踏上了历史舞台,等待她的还是那未知的波折。

·生育记录彰显夫妻感情

周氏与信王正式成婚的时间是天启七年农历二月初三。没曾想到的是,同年八月,明熹宗驾崩且无子嗣,遗诏由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信王即位也即是后来的明思宗,而信王妃周氏也成为因为成为皇后。

原本,她可以在这偌大的历史舞台的幕后独自感悟人生的真谛,却没曾想到因为多个意外,不得不走上前台,这一年,周氏与丈夫朱由检一样,同为16周岁。

周氏个性谨慎,她与思宗也恩爱有加,如何证明呢?两人成婚至同年自尽,十余年时间,周氏为思宗生下了三子三女,分别是:

公元1629年2月26日,尚不足18周岁的周氏为思宗生下嫡长子朱慈烺,此子在次年受封为太子。

公元1630年1月15日,周氏再次生育,为思宗生下嫡次子朱慈烜,可惜此子出生当日夭折。

公元1630年年底,周氏在同一个自然年中二度生育,为思宗生下嫡长女坤仪公主,有一点可惜的是,连年战乱导致史料缺失,此女的生平已不可考。

公元1631年,周氏为思宗生下嫡次女长平公主,这位公主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被多次提及,我们以后会细讲。

公元1632年,周氏再次连续第四个自然年生育,为思宗生下嫡三子朱慈炯,他的身世更传奇,以后细讲。

原本以为这就结束了,7年后的1639年,周皇后再次生育,为思宗生下一女受封昭仁公主,这一年,周皇后28周岁。

思宗剧照

当然,以上的生育记录有一部分的准确性是存疑的,不过省愚认为,这也是目前最为可靠的资料。如此这般的生育记录,无疑思宗与周皇后之间的感情甚笃。

·宫中礼法的维护者

除了个性谨慎的周皇后之外,思宗皇帝还有两位宠妃,一位是田贵妃,一位是袁贵妃。在嫡庶有别的时代里,贵妃如何与皇后处理人际关系,显然从后世的结果推断,袁氏更加明了,而田氏却缺少过多的思量。

袁贵妃在周皇后面前处处谦让退避,对宫中内外皆谨慎以待,因而袁氏和周皇后相处融洽。相比于袁氏,更加受宠的田贵妃,虽然艺压群芳,但不曾讨好周皇后,对待周皇后也不向袁贵妃一般谦慎,因而周皇后和田贵妃之间经常是一触即发,后妃之间偶有嫌隙,不知当时的思宗皇帝作何感想。身为执掌六宫的皇后,周皇后亦常借助宫中礼法来使田贵妃难堪。

一次,周皇后与田贵妃闹不愉快之事后不久,田贵妃回到承乾宫中,向皇帝朱由检哭诉受到了周皇后的冷遇,闻后怒不可遏的朱由检居然来到交泰殿与周皇后理论,然而理论不成,史料此时记载朱由检就一下子将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本来就身体瘦弱.从来不曾受此屈辱,遂数日卧床不起,甚至绝食闹自尽。朱由检瞬间自觉有些许过激,感到很后悔,便命宦官赐给她一床貂皮褥子,并问候起居。周皇后这才勉强开始进食。

·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为了维护周皇后的尊严,思宗朱由检便命田贵妃出居启祥宫反省过错。且整整三个月不再召田贵妃侍寝。

同年春日,朱由检和周皇后一同在永和宫赏花,由于永和宫旁便是田贵妃往昔居住的承乾宫,周皇后因此想起许久不见的田贵妃,便请思宗皇帝召田贵妃一同赏花,思宗闻后漠然不语。此时,周皇后对思宗说以前这样对待田贵妃,只是为了折一折她的傲气,既是为她好,也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并没有私人恩怨,但思宗还是不肯答应。周皇后便命宫女用车去将田贵妃迎来,而田贵妃来了以后,周皇后与之相言甚欢,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使得崇祯帝更加佩服周皇后的心胸。

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结合后来明末发生的那些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事实,很难想象生性多疑的思宗皇帝身边居然还有一位明事理的周皇后,也还有一位懂得分寸的田贵妃。

·大势已去,白绫下守卫王朝最后的尊严

当时光伴随着一年旱灾一年水灾的无尽黑暗,来到公元1644年的时候,或许这一切也到了该结账的时候。

公元1644年4月24日清晨,李自成率军攻陷京城,思宗欲召见文武大臣决定御驾亲征,然而却无人前来,思宗便决定出逃,但当其带着总管太监王承恩及最后仅存的一批太监,决定由正阳门出奔时,看见正阳门上挂着三个白灯笼,便决定返回内宫。解释一下,三个白灯笼是什么意思,灯笼的数量越多说明当时的形势越紧迫,而灯笼的数量最多也就是三个。

当晚,紫禁城被攻陷,李自成的军队涌入紫禁城中,消息传来后,身处后宫的思宗对携手走过十余载的周皇后说道:“大势已去。”周皇后难过的说道:“臣妾服侍陛下已经十八年了,至些年来臣妾曾劝戒过陛下,但陛下不听,才会有今日啊!”说完便抱着皇太子朱慈烺和皇次子朱慈炯痛哭。当然,周皇后这段说辞并不见正史的记载,在此仅供参考。

最终走向了绝路

之后,思宗将连同皇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分别托付给三名太监,命送到勋戚周皇后之父周奎与田贵妃之父田弘遇家中。然后,思宗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思宗宠妃田贵妃已在前一年病逝。

周皇后领命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坤宁宫上吊自杀身亡,那一天,她尚不满33周岁。就这样,坤宁宫内一条白绫,这个延续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后,用生离死别保住了自己的尊严,也保住了明朝江山最后的脸面。很难想象,一位活蹦乱跳的皇后落入贼寇手中会受到何等的待遇。

几天以后,闯军也发现了在景山上吊自尽的思宗尸首,于是连同周皇后的遗体一同移出紫禁城,在东华门外示众。不久后,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思宗与周皇后的遗体葬入田贵妃的园寝之中。

入关后的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端皇帝,陵曰思陵。”,而周皇后也被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周皇后随之改谥庄烈愍皇后,而南明则追谥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顺便说一句,当时,满清对于明朝的态度为,明朝亡于贼寇,而满清灭掉贼寇为明朝报仇,所以才有追谥明朝皇帝皇后的行径。言及此,省愚不便过多评价,其实,这也即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 阅读:9
吕布省愚

吕布省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