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阴天,冷风嗖嗖,与昨日的艳阳高照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禁不住打了寒战,幸好我们坐得地铁里边温暖如春,走不多远的路就到了河南博物院。

这里的史料非常翔实,据说是中国的第三大博物馆之一,我们转了一圈,看了红山文化和东周列国的等有关史料,后来停在了介绍甲骨文的柜台前,这里现代化的电子屏幕也派上了用场。据有关资料记载,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郑州的二里岗发现了甲骨文,这里还是商朝的古都,因此郑州也叫商都。早期人们把自己狩猎、军事和耕种的意图刻在甲骨上,烧裂之后判断吉凶,这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主要部分,那时候的人非常迷信,由于没有信息源,这也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

也有的是在牛和其他巨大动物的骨骼上刻上文字,如今流传千年而不衰,可见其魅力。


兽骨上刻得楔形文字,清晰可见, 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据有关史料记载,发明文字的是仓颉,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史官。据说他是个四目之人,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理解。大雪天他根据鸟兽的足迹,推断出其种类,并用文字记之。

甲骨文的有关内容内容,点一下就变成了现代汉字,来这里看的人很多,我着急慌忙的拍了下来。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在殷商之间颇为流行,古人将有关内容刻制龟甲和骨头之上,记着的盘庚迁殷到商纣王273年之间的事,主要内容为信史、饮酒和敬鬼神,决定着渔业、征战、农业,所留的甲骨被后人研究得以重见天日。甲骨文的主体是卜辞,记录着占卜的活动,用10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12天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60个周期,形成立法的刍形。比如甲骨文的“高”字,上边是个瞭望的塔尖,中间是高台,下边是供人出入的城门口,然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高”。

还有“宫”字,两个口表示是相邻的两个宫室,上边加一个表示荐服务的宝盖头“宀”,就形成了“宫”字。

今天咱来到河南省博物院的甲骨文显示屏,看看甲骨文所表达的汉字到底是啥?

这些都是象形符号,你认识几个?然后在每一个相片上点一下,就出现了汉字的本字,你可以闭上眼睛,先写出答案,然后对照一下。

我以前曾经学过甲骨文,但是一旦打乱了次序,答案就又不清晰了。不知道你答对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