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马懿的两句话,让我想说点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坏话

贪吃的骆驼 2023-08-31 11:19:41

01

公元227年,在三国的历史上不算是一个大年,那一年主要发生了两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诸葛亮亲自率军入驻汉中,在这之前,他一直坐镇成都,为刘备的频繁用兵“足兵足食”,诸葛亮这次之所以去汉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兵伐魏。

诸葛亮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呢?答案是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曹丕在226年去世了,此时魏国正处于皇权的虚弱期。

第二件事,是已经算是三朝元老的司马懿,被派往了宛城,目的是坐镇一线,预防吴、蜀两国趁着魏国新老交替,而开展不利于本国的军事行动。

除了这两件小事之外,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这个人叫孟达,他早年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刘备搞定刘璋以后,他又成了刘备的人,后来因为政治不正确,担心被找后账,他又投奔了曹魏。

02

司马懿对于孟达的归顺,一直都有着和曹丕不同的看法,但是因为曹丕是皇帝,所以司马懿也只能是作罢。

等到曹丕死了以后,失去了大靠山的孟达又开始和诸葛亮有了联系,司马懿坐镇军前以后,很快就察觉了孟达的异动,当时司马懿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请示皇帝,就直接出奇兵奔袭了孟达,结果孟达被挂。

因为司马懿的勇猛,以及曹魏和蜀汉的明显实力差距,当时蜀地有不少人都陆续归顺了曹魏,一时间曹魏得了不少的土地。

当时曹魏的皇帝一看新人新地数据不明,就想理清土地和人口,然后进行登记造册,然后方便管理,但是司马懿这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这句话很好理解,那就是蜀(吴)两国管得太严,以至于下面的人纷纷背弃,而我们应该宽松为上。

03

估计一般人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

你司马懿敢说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和永远活在蜀地百姓心里的诸葛亮两人,治下的蜀国严苛,你凭什么敢这么说?

那么司马懿这么说,到底是信嘴胡说,还是真有什么真凭实据呢?

在看多了当时的一些史料之后,我们会发现答案还真是后者,因此今天咱们就要来聊点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坏话。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刘备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就开始成了三国鼎立的主角,不过可能没注意到,刘备自从三分天下之后,他的军事行动,几乎是绵延不绝,至死都不算休。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军事行动,往往一开始的支出,要远大于收入,那么刘备这么常年征战,资金和物资从哪里来呢?

04

在《资治通鉴》有关这一时期的记载中,曾有这么一段,大约是说刘备在出征成都之前,曾向属下的兵将许愿: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这是十一个字的意思很露骨,就是咱们打下成都之后,你们可以随意拿成都里的钱财,我刘备很大度,分文不取。

那么后来刘备承诺了这个兑现吗?史书中的记载如下: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不过这件事还有什么记载,我们单从一个皆字和一个竞字,就知道当年刘备手下的军士,在成都到底都做了什么。

不过这种一次性的劫掠,远远不足以支撑刘备常年用兵的损耗,那么当时的刘备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05

据《三国志》等书记载,刘备当年经济非常紧张,就连挂床帐的钩子都要充作军资,但是他在使用了一个办法之后,蜀国的经济竟然“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那么什么样的办法,会如此的高效率呢?答案是印钱。

刘备蜀汉当地本来有自己的流通钱币,但是等到刘备差钱以后,他就开始自己印钱,而且刘备当年印的钱还很有特点,他印的钱大约有蜀地原来流通的钱三倍重(古代钱币多以重量体现价值)。

但是在新币和旧币兑换时,刘备却要求以一当百,这哪是是什么兑换,这简直就是明抢,那么刘备如此的做法,就不怕蜀地的百姓不接吗?

如果刘备用很仁义的方式和蜀地的原住民商量,那么蜀地的原住民不去淬他就算好的了,但是如果刘备让人把刀剑架在老百姓的脖子上再问,那么结果自然就能让刘备满意。

此外,当年曹魏的皇帝为什么想着统计人口田地,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了人口和土地的数据之后,他也可以照着这个数据收税。

06

司马懿当年为什么不同意这种看似有利于曹魏财富积累的政策。

因为新归顺的蜀地百姓,那是因为受不了蜀国的严苛经济政策才来的,你要是也这么做,那么人家凭什么来,而如果曹魏能用宽松一点的政策,那么曹魏进攻蜀国的时候,蜀地的百姓就不会认为曹魏是侵略者,而会认为他们是人民救星。

而从后来蜀地迅速沦陷来看,当年司马懿的推断和策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可见,当年司马懿的那句话并非信口胡说,而是的确有事实依据的。

刘备在世期间,诸葛亮负责为刘备用兵提供“足兵足食”服务,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更是经济和军事两手一起抓,因此蜀国的经济问题,诸葛亮同志应该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虽然从某些层面来看,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后者)形象,在当时的群雄中非常瞩目,但是从当时百姓的角度来看,恐怕他们也和其它军阀并无二致。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