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圣王台小调曲子戏

建明看文化 2025-02-18 03:30:08

圣王台小调曲子戏

圣王台小调曲戏,也叫路戏,起源于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圣王台小调曲戏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明清盛行于圣王台、小店、县城、上店等汝河上下游的乡村。一人或几人唱,一板一弦,节奏自由明快。演员不画脸,不着装。冬春闲月,逢年过节,或于街头,或在庭院,围起地摊就唱,名之曰:“地摊戏”。若为请神、还愿,或灯节于神棚下哼唱,则叫“贺神戏”。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吟戏本”,就是一人手捧戏本,充当全剧人物,男腔女调,绘声绘色,有唱有白。吟者传情达意,听者心领神会,彼此愉悦,皆大欢喜。

明末清初形成了以说唱形式为主的,以洛阳圣王台为中心的一种俗曲和民歌小调——小调曲子戏。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因此圣王台有“戏窝子”的美誉,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孩子,都能哼唱几句。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圣王台小调曲子戏已流传400 余年,目前,在汝阳县戏剧家协会的支持下,传承人袁迎利、姬爱珍已培养徒弟200余人,遍及汝阳县内外。

圣王台小调曲子戏,最早是汝河流域的老百姓走路时把诗文唱出来壮胆,俗称路戏。由于汝阳处于深山区,人烟稀少,狼虫虎豹多,人们走路为了给自已壮胆,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把好的诗词大声哼唱出来。后来,路戏用来请神、还愿,或灯节于神棚下哼唱,则叫“贺神戏”。

明清时,盛行于圣王台、小店、县城、上店等汝河上下游的乡村,几人围在一起唱,不画脸,不着装,加入一板一弦,逐渐形成了小调曲子戏。冬春闲月,逢年过节,或在街头,或在庭院,围起地摊就唱,又叫“地摊戏”。吟唱者充当全剧人物,男腔女调,绘声绘色,有唱有白,传情达意。围观者心领神会,彼此愉悦,皆大欢喜。 因曲子使用本嗓,曲调柔和,所唱皆生活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上口,因而易于群众接受。一些优美唱段,人人皆能熟记。人们行走、耕作时,常常哼唱的“路戏”,多为大家熟悉的小调曲子戏。

清朝年间,汝河边的城东镇马孟(大名马清波),田娃为首的城东戏班,把小调曲子戏和高跷联为一体。艺人把踩高跷和唱曲巧妙地进行结合,把踩跷和戏曲音乐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艺术表演。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巷,很受人们喜爱。圣王台爱好小调曲子戏的姚氏三兄弟姚一星、姚一寿、姚一平就到城东拜马孟为师学习高跷。

1910年,圣王台小调曲子戏的姚氏三兄弟把“高跷小调曲”推到了鼎盛期。 这时期汝阳县以刘宝才、李西奎(乳名德娃)、吴云龙为首的上店班;刘锁、陈双为首的赵村班;姚万一、姚万林为首的付店班;黄元魁、黄元乾为首的黄屯班;王合亭、李或堂为首的小店班;另外还有杨庄、窑场、枣林、猴套、李村、小寺、 岘山、寺沟、刘店等17个班,真可谓星罗棋布、群星璀璨,汝阳县成了名副其实的曲子戏故乡了。1921年,圣王台袁红等11名小调曲子戏传承人自由结社,组织成立了高跷曲子班同乐社。

袁红为领班兼打鼓、刘小友拉坠胡、张龙安弹三弦、李玉法饰丫环、陈天保饰姑娘、李刚建饰和尚(丑角)、李须饰瞎子(丑角)、姚金饰姑娘、李光饰相公(小生),李久长饰丫环(花且),刘虎(箱官)。演出节目有《藏舟》《观灯》《爆柴》《龙抓熊氏义》《狐狸仙闹书馆》《货郎翻箱》《周老汉送女》《糖予算扑》等。1926年冬,圣王台同乐社到许昌五里堡演出《瞎子算卦》,16岁的李久长扮演丫环。李久长一出场,美若仙女光彩照人,演技惟妙惟肖,身姿灵活轻巧, 道白明快甜脆,唱腔悠扬甜美、乖巧悦耳。台下观众一片叫好。“仙女下凡了” “天仙出来了”。从此,“仙家娃”的雅号风传各地。

1932年,上店成立“新梨园曲子班”,有20余人,1935年,凤山镇(县城南街)成立“快活林曲子班”。 1932年,国民党中央军旅长范龙章是伊阳郭村人,爱看家乡戏就把圣王台同乐社请到南昌演出。1943年,范龙章升为国民党军队师长驻守省城开封,范龙章又把圣王台同乐社请到开封长期演出。省城知名度很高的曲子戏演员张新芳、王秀玲入圣王台同乐社。圣王台同乐社更名《同乐曲剧团》,开封南关建立《同乐剧院》,可见汝阳曲子戏声望之高,影响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事业有很大发展,在接收和改造旧艺人的基础上,组成伊阳县民间曲剧团。1959年12月,成立汝阳县曲剧团,为集体所有制,经几位曲剧老艺人培训的60名高、初中毕业生,由于这批新学员文化素质较好学戏块。1960年,首演大型古装戏《杨排风》《追鱼》《陈三两爬堂》等,颇受观众欢迎。

1963年春,参加洛阳地区现代戏汇演,演出自编现代小戏《孙红桃》,评价甚高,获剧本、导演、音乐、演员4项奖。1966年,根据上级一县一团的规定,曲、豫两团合并,称文工团。1969年,改为汝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曲艺、歌舞等。后为了落实政策,一部分人员与县曲艺队合并,成立汝阳县豫牌团和曲剧团。曲剧得到发展,唱腔、曲牌大约有 300余种,能够常用的有近 50多个,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 (剪剪花)(诗篇)(打惠竿)(茨儿山)(太平年)(慢垛)(书的)(哭皇天)(小汉江)(坡儿下)等。

圣王台小调曲子戏的主奏乐器是曲胡,有三弦,唢呐、琵琶、胡、筝、肇,笛子、月琴等伴奏。另外还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弓弦、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二锣、绕钹、小饭、凤愣、木鱼等,有事富的演奏力,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乐队结构和风貌。

在戏剧的表演方面,圣王台小调曲子戏形成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璐动作。例如《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游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圣王台小调曲子戏,演唱通俗易懂,擅长表演,字正腔圆,非常大众化,有地道豫西洛阳味,以中州韵为语言基础,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遍性。

现在,圣王台小调曲子在汝阳县戏剧家协会的传承弘扬下,在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帮助下,在龙乡大地不断发扬光大并延续着生命。各个乡镇都成立有曲子团队。爱唱曲子戏的人比其他艺术种类都多。与此同时,圣王台小调曲子传承人袁迎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名誉主席)姬爱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汝阳戏剧家协会主席)等曲剧舞台上的坚守者,也在努力地培养徒弟,传承、弘扬着圣王台小调曲子艺术。已正式加入曲剧团队的已有200余人。特别是汝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文联,对圣王台小调曲予的扶植力度加大,重视曲剧演员的培养,使汝阳圣王台小调曲子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24年3月,被县政府确定为汝阳县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 阅读:0
建明看文化

建明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