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总骧等科学验证了“经络的存在”吗?
金栋按:1985年7月7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同志,在“经络客观证实”课题通过专家鉴定会后,给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络组祝总骧同志的祝贺信说:
祝总骧同志:
祝贺您发现经络的存在,这一发现解决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研究中的争论,并给国际科学界在研究、应用针灸进行临床治疗方面以科学说明的根据,使针灸的临床应用更容易普及到全世界所有国家,以给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贡献。祝您获得更大成绩。
崔月犁
一九八五,七,七日。
据崔部长的祝贺信所说,祝总骧等专家已经发现了“经络的存在”,已经解决了“针灸研究中的争论”,可是为什么其后的中医高校教材《针灸学》及相关教材却只字不提,而且至今仍在争论“中医经络是否存在”、“中医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等等相关问题。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没有得到中医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即不承认其科学验证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所以,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88岁退休中医师陈业兴(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老先生说:
“我在手机上看到许多人对‘经络’的解释,各说各的,争论不休,其实中医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已经明讲‘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可见这‘经络’是指经脉与络脉这两个概念。谈及经络系统,大家都知道中医高校教材所说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十二皮部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这么庞大组成的‘经络系统’是我们要找的‘经络’吗?这个‘经络’被人们视为‘中医的根’,认为祝总骧、胡翔龙、张维波等已经找到了。祝总骧、胡翔龙、张维波等找到的是这个庞大组成的‘经络系统’吗?细究一下,他们找到的都不是这个庞大组成的‘经络系统’。”
陈老先生所说,是有道理的!
附:【医经钩考】中医“经络”是什么?
金栋按: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与成都天回镇老关山汉墓出土的扁鹊学派的医竹简《天回医简·十二脉》,当时尚无“经脉”“经络”之名称,只有“脉”名。此时之“脉”,“代表着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刘澄中、张永贤《经脉医学》),即气的循行通道——气脉。绵阳市永兴镇出土的针灸木人(涪水经脉木人)与成都市天回镇出土的针灸木人(髹漆经脉人像),正是循行性感觉的竖行(直行、纵行)走行路线。
“经络”一词,首见于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灵枢》《素问》,乃“经脉”与“络脉”之简称、之统称、之总称。
经查阅《灵枢》“经脉”共见52次,“络脉”共见31次;《素问》“经脉”共见33次,“经络”共见26次。其中,经脉是直行(竖行)路线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络”一词晚出于“经脉”。
那么,何谓“经络”?其实质是什么?
大型权威性专业工具书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解释说: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高校教材如《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等,皆有相同的说法。实际上,此等乃后人综合了《灵枢》《素问》《难经》中相关篇节的有关内容,编纂整理、总结而成,实乃传统之误读!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界汉墓出土的医竹简《脉书》、绵阳市永兴镇出土的针灸木人(涪水经脉木人)、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关山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十二脉》及针灸木人(髹漆经脉人像)与《素问》《灵枢》《难经》等记载,所谓“经络”,包括经脉系统与络脉系统。经脉系统是直行(竖行、纵行)路线的主干,包括十二经脉的主干、奇经八脉的主干和十二经别;络脉系统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二经脉的分支和奇经八脉的分支,二者构成经络系统。在络脉系统中,“不包括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这是因为,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既不是十二经的分支,也不是奇经八脉的分支,而是血脉的分支。”(许进京、胡彦欣《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在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中,把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说成经脉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错误的。把浮络、孙络和脾之大络说成络脉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错误的。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经络’的实质即是血脉;还有的认为,‘经络’的实质是神经或结缔组织。这些说法,都把经络系统的组成搞错了。因此,若按经络学说的现代理论所说的经络系统对‘经络’进行研究,必然会走弯路。”(《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以《素问》《灵枢》《难经》而言,即中医理论体系的传统观点认为,“经脉(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本意则是血管(淋巴管),应是运行气血的实体管道、实体通道。可为什么现代人体解剖学未能证实之、未能发现之?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运行气血的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和淋巴系统。(可)为什么会形成与血管、淋巴实际分布差异很大的经络系统呢?
“简言之,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构造理论时,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观,如阴阳、五行以及和这两种观念密切相关的天人相应思想起到激发、同化和吸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哲学自然观迁就经验知识,而是按照哲学自然观的模式增加经验知识中没有的东西。
“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证实。”
许进京、胡彦欣《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说:“经络系统是古代医家独创的体系,既不是血脉,也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三阴三阳’、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气血运行规律、天体运行规律等各方面密切结合的复杂体系。”“‘经络’最初不是在人体内生成的,‘经络’本身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体上创建的。”
换言之,中医的经脉(络)系统是据天人相应观、附会推演创建的(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络、三百六十五穴等;奇经八脉附会八肱八方等),并非人体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如
《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所谓‘阴阳诸经’,指十二经。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就回答了‘经络’的来源和出处,能够说明,‘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成的,而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创建的。……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也就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因为,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实际上,经脉(络)是行气的路线、行气的气道,谓之“气脉”。
所谓气脉,即人体内气的运行通道,俗称气道。十二经脉是行气的气脉,“所谓‘经’,根本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在‘气脉’的基础上创建的,虽有基础,但无形可见。根本原因是,‘气’是无形可见的,‘气脉’也是无形可见的。”(《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亦即经证伪研究(现代人体解剖学),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不是血脉、不是血管、不是运行气血的实体管道、实体通道。中医十二经脉(二十八脉)循环流注之次序,是以中焦“胃”府为中心的循环体系。因为气血之生成与运行等生理功能的中心是“胃”府。如
(1)《灵枢·经脉》说:“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2)《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3)《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即气血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经过六脏六腑十二经脉(二十八脉)相互衔接所构成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圈后,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脉。十二经脉以“胃”府为中心的循环体系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不是一回事。所以,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这种错误的概念持续达千年之久,直至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人们对解剖可见的脉管系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认识到血管与经脉体系不是一回事。”
读读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即今本《素问》《灵枢》《难经》等则会发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家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更多的是思辨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然而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去验证,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界汉墓出土的医竹简《脉书》、绵阳市永兴镇出土的针灸木人(涪水经脉木人)、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关山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十二脉》及针灸木人(髹漆经脉人像)等记载,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医简帛书及针灸木人是向心模式的竖行(直行、纵行)气脉体系,是各自独立、互不衔接的,并未与脏腑相连接;而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灵枢·经脉》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之环型经脉体系,实则仿天体运行规律“人之合于天道”等附会推演而创建的!且《天回医简·十二脉》有“十二经脉”的完整循行路线和主病,当是《灵枢·经脉》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之祖本。
实际上,中医的经脉(络)是确实存在的,即确实存在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出土的医简帛书与针灸木人和历代民间中医郎中及官医、御医、太医等的临证经验中。但其并非人体的组织或结构,而是古代医家据天人相应观,以阴阳学说等为理论工具推演创建的。因其并非在人体解剖条件下发现的,故至今现代人体解剖未能证实。如
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经脉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所独具的内容,其实质可以说是对人体神经系统以外的一种传导现象的描述。这个无法用形态解剖加以证实,但又被众多客观现象证明确实存在的传导系统——经脉学说。”
要之,中医的经脉(络),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行气的“气脉”,不是实体管道行血的“血脉”。气是无形的,故中医的经脉(络)——气脉,其实质亦即无形之气道,故至今现代解剖学未能找到之、未能发现之、未能证实之。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医简帛书及针灸木人是向心模式的竖行(直行、纵行)气脉体系,是各自独立,互不衔接的,并未与脏腑相连接;而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传世典籍如《灵枢》《素问》《难经》等是据“天人相应”说,附会推演而创建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
以现代而言传统中医经络的实质,它是现代医学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管、淋巴管)等以外的一种特殊传导体系,即向心模式的“竖行(直行)气脉”体系,不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
附:参考书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