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暑止。
夏与秋转换,热与冷过渡,
季节的变幻,历来分明,却一贯淡定。
天上一片落叶掉去,
飞渡千山,
完成了从热烈到平静的转身。
人生里,
不必遗憾朱颜辞镜花辞树,
不必无奈自古逢秋悲寂寥,
下一个历程,
是生命的馈赠与感谢,
平静与从容。
处 暑
暑气至此迎秋声
处暑,是一年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气象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此前,廿四节气中的立秋本为秋季的开始,但它是天象意义上的秋天,与气象上进入秋天的标准并非一致。
处暑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是终止之意,“处暑”即是出暑,意为炎热暑气即将过去,夏天真正要结束了。
这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历书》里也说道:“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雨季结束,我们迎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时节。
虽然暑热退去,但也不是立刻就消散无踪,而是渐渐消退。因此,处暑期间,在民间依然有“秋老虎,毒如虎”“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民间谚语,“处暑后十八盆汤。”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也曾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再经过18天的流汗日,每日以一盆水洗澡,秋季的寒凉才真正来临。
处暑,告别了闷热的苦夏,风吹飒爽的秋凉伊始。“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这个秋天向我们开始真正招手,如何能够拒绝得了它的惬意凉爽?禾苗稻谷的耕耘有成,瓜果饱满丰盈,谁能不沉浸于这样丰收的喜悦之声?
对古人来说,处暑秋收,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处暑以后,由于夜寒昼暖,庄稼成熟很快。民间说“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在期待着作物要收获了。此时,南方两季的早稻一片丰收,农人热火朝天进行收割,“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迟来的晚稻,也正处于成熟之前的重要时期,农人会抢抓农时,进行田间管理。其他豆类、花生、大秋经济作物等,也已经成熟待收。农人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秋收开始喽!
对传统社会而言,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喜悦更让人陶醉!除了收获,这个节气里也要种植。别看已进入秋天,有些作物需要在此时播种,比如大白菜、萝卜等冬季蔬菜。江南的民间,也有“处暑种荞麦”一说。
耕耘繁忙,秋收秋种,对于农人而言,处暑就是这样一个农事过渡的节气。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上苍的恩德与眷顾,无论收成如何,内心只有敬天感恩,一片纯然的赤诚;每一次的耕种,都是向土地的虔诚叩问,将家人的饱暖和美好日子的期盼,全然托付其间。
丰收不是最终的结束,而是又一次耕耘的出发。如今我们虽然已习惯生活在城市,不再记得如何依循时令去耕耘和收获,但是先民的朴素生命观,何尝不是依然影响着我们:低头行路,抬头敬天……
处暑节气前后的习俗,大多与祭祖迎秋有关。人们会对过去做一个回首,祭祖告慰,也会在“多事之秋”收摄身心,一步一望,静气迎秋。
秋季,农物迎来丰收,人们把新收获的谷物粮食、瓜果蔬菜祭供祖先,谓之为“秋尝”。秋日已到,人间正好,愿汝先尝,愿你知道即使在那一个世界,仍有人为你牵挂、祝祷。
秋天,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刻。瓜果稻谷,即将收成。为表达对土地公的敬意,人们会在这天去祭拜土地公,祈求一个好收成。田野竖旗幡,旌旗猎猎向秋风;土庙行祀礼,麻谷农物挂门檐。人间秋色好,焉能不相迎?
处暑是渔业收获的好时节。这个时候,鱼虾贝类都生成熟了,肥美了。于是沿海地区人们往往在处暑此日大办开渔节,开捕祭海。这个节日隆重而盛大,渔民们百舸齐发,乘风破浪,奔向大海,待返时,相信已是满载一船肥美。
处暑,秋至,凉风有信,秋意渐浓。对于古人而言,生活的乐趣亦有很多。人们喜欢结伴出游感受大好时节,或者在秋虫、秋花的陶冶中,怡情养性,静享秋的诗意。
处暑之后,暑气消退而人心爽朗,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有一个很美的说法,叫做“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过,秋意浓,比起立秋来,处暑时节才更是气爽天清莹。于是人们出游,迎秋赏景,这时候的云,才是天孙织锦,美妙变幻,如丝如缕,如絮如羽,古人眼里的巧云,入诗入画,总是相宜。
夏花从来花期很长,生命力旺盛延绵不绝,但自夏而秋,开到处暑的,可并不多见。比如说文质彬彬的紫薇,便是“长放半年”的长远之花。处暑时分,秋花未完全绽出绚丽,夏花又多有凋零,只有这紫薇花,风致娴雅,神韵妍丽。若于月色树下相见,说不定能巧遇宋代诗人周必大所说的“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的妙境。杨万里也曾感叹,“紫薇长放半年花”。处暑节气前后,其他名花或时节已过,或尚未盛放,唯有紫薇花期绵长,自夏至秋,在这个节气里最是醒目。因此,古人常把它看作阴历七月最值得观赏之花。
处暑时节,蝉鸣渐咽,蛐蛐开始活跃在田野。古人喜欢捉来养秋虫,并将之视为文人雅趣,怡养性情。乾隆皇帝极爱蛐蛐,还曾赐给它一个美名“秋官”。《诗经》有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即蛐蛐,古时也称为“促织”,大概是古人觉得只要听到这种虫儿叫得欢快,天气也就一天凉过一天,要赶紧织布、为家人缝制寒衣。
“迎凉蟋蟀喧闲思,夜静更深如话。”如今当我们在城市中,偶有角落听到蛐蛐叫声,是否还会像古人一样,感知秋声的雅兴,或勾起一缕思乡怀人的情绪?
养 生
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暑热正式终结,凉风送爽,金秋已至。但暑去秋来,冷热交替,大自然从阳盛转变为阴盛,身体也会多有不适。唯有注意养生防护,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才能健康过秋天!
● 吃好三样
处暑要吃果。民间谚语有云:“秋瓜坏肚,吃果不吃瓜。”瓜类大多阴寒,老人、小孩及脾胃较弱的人食用,很容易吃坏肚子。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不时不食,秋天是多吃水果的季节。如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可润便通肠,健脾养胃,还能降血压血脂。如葡萄,营养丰富,饱含氨基酸和果酸,有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缓解疲劳的效用。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水果。
处暑要吃梨。俗话说:“处暑秋梨最养人。”处暑时节,景色虽美,但燥主秋令,要当心秋燥伤身。此时,最适合吃梨子滋阴润肺,以免出现咽喉干痛、支气管炎等病症。秋梨清热,且水分充足,滋味甜美,生吃、榨汁、炖煮、熬梨膏皆可。值得注意的是,秋梨性寒,一次不可多吃,脾胃虚寒、手脚冰凉的人,也要尽量少吃。
处暑要吃鸭。常言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是肥美营养。鸭子生长在水中,还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所以在处暑前后,人们都会买鸭子回家食用,炖鸭汤,炒鸭肉。而江苏地区,还会将鸭子送给亲戚邻居,寓意为不生杂病,保佑安康。
● 喝好三样
处暑喝蜜水。在传统中医界有句话叫:“朝朝盐水,晚晚蜜糖。”秋季天气干燥,燥邪伤肺,晚上最好喝上一杯蜂蜜水。《本草纲目》中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又是防止秋燥、调节肠胃、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饮食良方。睡前饮用一杯,还可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入眠,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间。
处暑喝梅汤。人们常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处暑,即是出暑,可暑热消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秋老虎仍在的季节,饭后来杯酸梅汤,可清火去躁,消暑生津。处暑的闷热,也让人极易秋乏,酸梅汤酸甜开胃,还有着很好的提神作用。此外,酸味又能起到收敛润肺的作用,是真正的处暑佳品。
处暑喝米粥。传统中医认为:“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处暑初秋,最宜平补,贴好秋膘,以补充元气,安然过秋冬。而清代名医王世雄说过:“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米粥平平无奇,可性甘味平,既容易消化吸收,也能益中补气,调养身体。无论老少,早晨起床喝粥一碗,养胃又润燥,就是最好的饮食养生之道。但喝粥易吸收,升糖快,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尽量不吃,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 做好三样
处暑要早睡。《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处暑时节,昼短夜长,人也要顺应自然变化,及时调整作息。不熬夜,不透支,尽量早睡,恢复体力和精力,防止秋乏和秋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重要环节。好好睡觉,一夜安眠,养精养气,健骨强筋,是对身体最好的养护。
处暑要少言。秋气属金,天地气机收敛,养生也要收敛心神。而言为心声,如果话说多了,难免心神不宁,有损健康。且秋季本是养肺的黄金期,但开口神气散,极易损耗肺气。还会让人出现咳嗽、乏力、畏风、多汗、易感风寒等症状。所以,应少言以积气养精全神,还能减少口舌是非,避免气大伤身。
处暑要多动。陆游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暑热渐消的新秋,体感舒适度最高。处暑后,三伏已尽,气候宜人,最适宜户外运动,如登高、秋游等。不仅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还能将体内的湿气排出,缓解秋乏。但凡事有度,运动可多不可过,否则反而会损耗身体,不利于保持健康。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