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和回暖是主基调
2023年,消费的反弹势必到来,但其“报复性消费”的可能不及预期。
其中,受到疫情限制的消费领域,将拥有相对较大的回升和反弹空间,如景区、演艺、交通等旅游主题消费;餐饮、影院、购物中心和酒水饮料等社交主题消费;办公室工作、客户拜访所带来的服装、珠宝等工作主题消费。但是有几类消费恢复会较为缓慢,如耐用消费品、升级替换类消费。
经过了3年的疫情,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足,攒钱对抗不确定性成为主流,消费者的消费趋于保守,因而“报复性消费”并不会到来。
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依然相对低位运行,第二季度后将出现温和的反弹和复苏。
二、治愈消费迎来增长
三年的疫情给不少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一旦放开,人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抚平和治愈。
放开之后,旅行、自驾等休闲、放松方式将成为很多阳康们的选择。
三、“性价比商品”将成主角
疫情前消费品的分化方向以向上的高端化为主,诞生了一系列国货新品牌,其关键词往往包括了“年轻人”、“高端”、“生活方式”等。
消费力决定消费者趋向谨慎和理性的消费,因此“大众化”、“高性价比”成为后疫情时代消费品类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性价比的基础款商品是2023年稳住大盘的基石,从长远看高端化是趋势,但是不会急于培育,一些销售渠道也会偏向选择低价优质的商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价格战将逐步熄火
过去两三年间,很多消费细分领域上演了激烈的价格战,平台也推出了大力度的促销,不过,价格战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营收和利润保障。
2023年会维护产品的价盘,会有一定的价格折扣吸引用户,但是不会直接参与到价格战。
当然,也有一些去库存压力较大的行业,面临现金流告急,仍会面对市场价格的持续下滑。
五、货架和内容电商融合
未来电商平台的走向一定是货架和兴趣的结合,这个预测已经得到应验。
兴趣电商的最大的玩家抖音电商在今年推出“抖音商城”,并提出“全域兴趣电商”的概念,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短视频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心化电商入口。
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大部分商家来讲,货架电商、内容电商二者都不可忽视,优秀的电商运营者应该既擅长内容,也擅长货架。
六、直播大促常态化
去年阿里不再公布平台的实时交易额,以往消费者都在这个大促节点购买大牌商品,因为品牌的优势,再加上适当的优惠,不少人就会产生购买。
如果说在好的年景,大家闲钱都很多的时候,双11尚能创造需求,催生消费者的购买欲的话,那么在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本来就不旺盛的情况下,消费者则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因而以品牌为主要对象的双11也就不再那么受追捧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喜欢参加大促,但只喜欢低频次大促,基本心态是,便宜价半年买一次,买一次够半年,其他时间尽量不花钱。
与此同时,大促的心智已经被直播带货和百亿补贴这种常年优惠的促销挤压,经常有人说,直播带货诞生后,每天都是大促。
消费者通过日常大促购买商品,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七、本土品牌进一步崛起
国潮,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藻,它所代表的是本土品牌的进一步崛起,这一现象将会在2023年更为普遍。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一味的“崇洋媚外”,而是看品牌自身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喜好和价值观。
本土产品具有更接近消费者的主场优势,能更快地对相关趋势做出反应。
八、品牌化转型成为重要潮流
平台种草—投放KOL—转化为GMV的新消费品牌成长模型在流量红利殆尽之时,逐渐失去成效。
电商企业要回归到产品自身、渠道和供应链的建设,以及品牌护城河的打造上。
另一个品牌化转型将集中发生在供应商、渠道商身上。逐渐意识到了规模效应叠加品牌效应的附加值,因此在具备规模效应的基础上,会去更积极的尝试品牌化转型。
去中间化的销售平台也逐渐成熟,为他们创造了转型的机会。在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选择两条腿走路,会成为供应商、渠道商们未来的重要抓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