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董明珠健康家来了,格力大变天

开开案例 2025-02-20 06:56:34

2025年春节刚过,全国多地格力专卖店掀起一场“去格力化”运动——醒目的“格力”标识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占据门头C位的“董明珠健康家”六个大字。

格力这场轰轰烈烈的全国范围的更名运动,迅速引发舆论震荡:有人称其“辣眼睛”,有人质疑“本末倒置”,更有投资者直呼“营销败笔”。

当企业品牌与个人IP深度捆绑,董明珠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格力变天”

此次更名绝非临时起意。

早在2月13日,格力电器(四川)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董明珠健康家”便作为全新战略品牌亮相。

董明珠与格力的深度绑定早已不是新闻。

从“董明珠的店”到开机画面上的个人头像,再到玫瑰空调的争议营销,董明珠的个人形象早已成为格力品牌的一部分。

这一次更名,官方称旨在“通过场景化体验重构零售价值链”,以“健康家”概念强化智能家居生态布局。但背后的核心逻辑,实则是将董明珠的网红效应推向极致——用更具象的“董明珠”替代抽象的“格力”,试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抢占消费者心智。

然而,此举的副作用显而易见。

门店招牌上,“董明珠健康家”六个大字占据C位,格力品牌名则退居角落,格力数十年积累的品牌资产被稀释。

当“好空调格力造”变为“董明珠健康家”,消费者从“格力”到“董明珠”的认知链条被拉长,品牌定位的模糊化可能削弱市场竞争力。

正如网友调侃:“若按此逻辑,小米之家是否该改名为‘雷军科技屋’?”

董明珠IP崛起

1990年加入格力的董明珠,用了22年从销售员攀至董事长宝座。这个曾经在央视直言“格力就是董明珠,董明珠就是格力”的铁娘子,正在将个人IP推向极致。

她通过直播带货、综艺曝光等方式,将格力从传统制造业推向公众视野,甚至让“董明珠”三个字成为话题发动机。但企业家IP与企业品牌的深度绑定,本质是一场危险的博弈。

一方面,个人IP的“光环效应”可能因争议事件瞬间反噬品牌。例如,格力玫瑰空调因外观设计遭群嘲时,舆论矛头直指董明珠的审美决策。

另一方面,董明珠已年过70,退休问题悬而未决。若未来接班人无法延续其IP影响力,“董明珠健康家”的品牌价值恐成空中楼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个人即品牌”的模式,可能掩盖格力在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等核心领域的短板。毕竟,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买单,而非为企业家的人设付费。

“去格力化”的隐患

抛开争议,更名事件折射出格力对行业变局的焦虑。

传统家电市场增长见顶,智能家居、健康生态成为新战场。格力试图以“健康家”为入口,从单一卖产品转向提供生活方式解决方案,与小米、华为等生态链玩家竞争。然而,这种转型需要强大的渠道重塑能力。

“董明珠健康家”的野心或许不止于改名,未来门店可能引入更多生态链产品,甚至转型为类似“京东之家”的零售平台。

但格力能否摆脱对空调主业的路径依赖,真正构建起跨品类的智能生态?

目前看来,其手机、造车等跨界尝试均未达预期,而董明珠的个人光环能否填补生态链的短板,仍需打上问号。

董明珠的“去格力化”运动,本质是传统制造巨头在互联网时代的困兽之斗。当“格力=空调”的刻板印象成为转型枷锁,绑定个人IP或许能撕开认知缺口,但也让企业命运与个人声誉深度纠缠。

格力此次更名,是一场以个人IP为杠杆的品牌豪赌。短期来看,董明珠的流量效应或许能提振关注度;但长期而言,企业品牌的成功终究要靠产品力、创新力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历史早已证明,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替代系统化品牌建设。乔布斯与苹果的传奇,建立在颠覆性产品之上;雷军的小米生态,依托于产业链整合能力。

董明珠的“健康家”若想真正成功,需要的不是名字更换,而是从“董明珠的格力”回归“格力的董明珠”——让品牌价值扎根于技术护城河,而非个人IP的浮沙之上。

0 阅读:0
开开案例

开开案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