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笔记(ID:Haojing_2023)注意到,国家开发银行近期向丝路科学城科学园组团正式批复50亿元贷款。
丝路科学城是西安“双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被纳入国家科创顶层格局,相关支持动作并不鲜见。即便如此,国开行此举亦足显信任。毕竟,这是目前国内科学城建设中,单笔周期最长的政策性融资贷款。
在此之前,西安高新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披露。
10.5%的GDP增速,延续了该区近年来狂飙突进的一贯风格。重点在于,“3个80%的创新变量”——辖区80%的科技企业为自主培育、80%的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团队、80%的科技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彩虹曲线”替代“微笑曲线”,先进制造业成为显著增长点。拥有深厚创新基因、坚持高新战略定力的区域,往往迎来爆发。包括2022年,西安高新区GDP增速领跑全国“10强”高新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前夕,对陕西各项工作做出指示: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双中心”建设下的丝路科学城,势必进一步赋能西安高新区创新生态,区域成长性高度看涨。在此背景下,企业、项目、资本、人才等要素,给予其更多信任,也便不难理解。
贡献西安近3成GDP
西安各区县(开发区)各具禀赋特色,但论“打粮食”的能力,高新区以占西安近1/3的GDP体量遥遥领先。甚至以一区之力,超过陕西不少颈、腰部地级市。
关键是,这种领先态势还在持续扩大。
202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西安高新区GDP实现844.22亿元,同比增长10.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5.2和2.9个百分点。
若论经济贡献度,高新区GDP总量已占到西安市的近三成(29.8%),可以说创历史新高。
经济上行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2023年一季度,高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三次产业占比为0.2:42.6:57.2,实体经济占比不断提升。
众所周知,西安高新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生产基地和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基于多年来的高新技术定力,该区围绕光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比较丰富的产业生态。
数据与此印证,2023年一季度,高新区汽车产量20.2万辆,芯片产量79.84万片。支柱产业持续上行,助力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5%,总量占西安的43.8%。
先进制造业的爆发,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一季度数据显示,西安高新区49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95.50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5.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37.5%;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8.2%,对区域经济贡献度逐年提高。
作为西安经济的“排头兵”与“压舱石”,从高新区一季度数据来看,高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动能与质量持续提升——“强而又强、优而又优”,这是比较难能可贵的地方。
动能澎湃的逻辑
经济动能澎湃的逻辑系统多元,但就西安高新区而言,有几点不得不提。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区域经济需要高质量的产业项目支撑,前提是,项目投资能够快速推进。
数据显示,高新区一季度109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90.8%,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66.6%。其中,不乏比亚迪零部件扩建一、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扩产、空天动力等一批建设形象良好的产业项目。
从推进程度来看,高新区一季度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21.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34%,超时序进度9个百分点。
怎么做到的呢?
应该说,这没什么诀窍可言,无非在于长期打造的营商服务环境,以及围绕项目投资的工作细化,譬如,提前进行任务分解、制定项目推进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定期调度、现场协调、跟踪督查,等等。
人人皆知,西安高新区是比亚迪最大的生产基地,问题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巩固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讲,新动能的培育也至关重要。
再看一组数据,2020至2022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36%、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30%、上市企业新增28家。
回头看,这一系列增速,堪称“恐怖”。
核心在于扩大科技型企业源头培育,就方法论而言,譬如高新区探索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院一所一校模式”。
据媒体报道,过去两年里,高新区累计促进高校院所与385家企业签订合作项目508个,西北有色院、西安光机所、西北工业大学累计孵化培育企业500余家,同时围绕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创新设计了一系列政策机制。
超预期的项目投资与企业成长性是终端表现,至于作为前提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大概也就不言而喻了。
高能级“创新力”
再来看“双中心”建设下的丝路科学城,在国家科创顶级格局之下,其势必会进一步赋能西安高新区的科创生态环境。
其实,就目前丝路科学城的吸引力而言,科研和产业优势持续在叠加,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已被市场认可,国开行50亿贷款,就是该区域对投资的吸引。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中国正加速迈向科技强国,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双中心”建设的重任。
对西安高新区而言,如何将战略转化成产业发展动能。基于此前的科创脉络,该区迅速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
2023年4月,该区启动“双中心”核心区建设,签约总投资39.09亿元的2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涵盖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光子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也为西安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加分不少。
一季度,西安高新区实际引进内资394.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5.03%。外资招商方面,成功引进韩国荣达材料(西安)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投资10亿元的西安厂项目、BBS中国区西安研发中心等项目。
深层次的招商逻辑,依然是“投行思维”,2023年伊始,西安高新区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11个重点产业链成立招商分队,各招商分队确定意向企业后,直接奔赴目标。
至于营商环境,西安高新区从“企业开办、拿地动工、工建审批”等十个方面和“强化工业运行监测、推进增产扩能招商、优化项目服务保障”等八个方面,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和发展环境。一季度,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89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9%。
“双中心”机遇下,随着区域区科创动能升级,坚持高新战略定力的西安高新区,又将书写新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西安高新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