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后,八路军一次歼敌为何很少过千?彭老总:主席判断是正确的

张五笙说历史 2024-08-02 01:48:43
41年后,八路军一次歼敌为何很少过千?彭老总: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 1941年11月,抗日战争中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在彭老总的指挥下,我军战士不仅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歼灭日军,相反打到最后,我军竟然只能开始被迫的撤退,很明显,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战术失利。 战斗结束后,彭老总认为这是自己打过的最为憋屈的一场仗,明明人数占优,却还是以失败收尾。 彭老总甚至于将他认定为是自己一生中的四大败仗之一。 战后总结时,彭老总用带有反思的口吻对着与会的刘伯承,林彪等将领说道:“今天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毛主席一开始的判断就是正确的。” 那么这场黄崖保卫战的失利,究竟给彭老总带来了哪些的反思呢?毛主席的判断又是什么呢? 一、关于战术选择上产生分歧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何应钦奉蒋介石的命令与日军谈判,结果却是国民党军主动撤离,放弃了北平城。 当时远在陕甘的中共等领导人,都看到了东渡黄河抗战的必要性。在当时虽然日寇的铁蹄尚未踏入到山西境内,可是在当时的北方战场上,日本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势,让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难以招架,几乎就是一边倒的失败。 当时在中共军委高层,毛主席第一次提出了必须要进行游击战,必须要坚持打持久战。 但是在其他将领如林彪,彭德怀等人看来,即便是在最为艰苦的第二次土地革命的时候,红军也能够以手中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成建制的消灭国民党军,所以现在对于日本军队,也应该仿效过去的战术打法。 以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地消耗日军,进而快速的驱除日本军队。 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区别,其实就在双方投入到一场战役的规模上,自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蒋介石下令将一部分的军事装备,赠送给八路军,主要目的就是期望八路军能够更大规模的抗击日军。 实际上,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国民对于八路军的期待是很大的,也正是国民的这份期待,让中共的军事将领都产生了一种普遍的错觉,那就是他们过去是如何消灭国民党的,现在就能如何消灭日军。 但对于毛主席来说,一场战役的胜负绝不仅仅只是军事层面的考量,更多的还包含了政治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较量。 尤其是在抗战刚爆发时,区区两万日军,就将宋哲元29军的3个师的防守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就给瓦解了。 再加上平津的陷落,更是让毛主席十分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是远胜国民党军的。 八路军改编之后,三个师三万多人,这些都是经历过长征后留下的红军中的老兵。 在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中,八路军应该“牵制住敌人一部分,然后再力争消灭敌人一部分。 但是眼见众将领坚持要打运动战,于是在不久后的洛川会议上,毛主席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 他将朱德,彭德怀等人的作战方略给吸收进了自己的作战思想体系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其实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从来就没有刻板的坚持一说。 不久后,各战区八路军部队都接到了毛主席的这样的一则命令:“八路军参战以后,在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基础之上,是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上对敌人成建制的兵团,进行以消灭为目的的打击。” 2、 运动战初见成果 在抗战最初的时候,正面战场上的运动战是见到过成效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路军115师由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以及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战”。 这两场大战虽然在意义上都是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我华夏全民族的抗战事业增添了信心,但在实际上,我们中国方面的损失都很大,尤其是台儿庄大战,虽然日军付出了近万人阵亡的代价,可是我们中国方面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却付出了牺牲数倍于敌的惨痛代价,可谓是惨胜。 稍微好一点的平型关大捷,也让林彪苦笑着说道:“费了如此大的力气,却连个日军的活口都没能捉住。” 林彪和李宗仁对于日军的战斗力,经过这两次的交手之后,都深信不疑。 其中林彪的战斗报告,对于日军是这样说的:“日军战斗力确实不弱,在我们过去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强大的对手......即便是后方的辎重兵,他们的战斗素养也很高,哪怕子弹打光拼刺刀,也会坚持到最后一口气。” 李宗仁则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日军:“日本军队作战力求严谨,开战之前,从他们的将官到普通的士卒,全部都会按照既定原则和战术作战,虽然灵活不足,但是却十分稳定,对手很难破坏掉日军的作战节奏,因此日军在开战之前,往往就会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林彪和李宗仁对于日军的评价,是十分的客观的,既没有过分夸大日军,也没有可以贬损。 在抗战最初的前两年内,因为日军还尚未站稳脚跟,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也确确实实的吸引了很大一部门的日军,这就给了八路军一些歼敌的机会。 在日军兵力空虚的地方,八路军经常会以伏击,袭击的方式,成规模的歼灭日军。 在神头岭战争中,长乐村战斗,都是以伏击的方式,不仅做到了大规模的消灭日军,还得到了不少的缴获。 再神头岭战斗中,一次性的歼灭日军400余人,俘虏了20余人,这些战役,就是运动战最好的明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庞大的战果,其一是此时的日军还尚不能适应八路军的战术打法,日军经常是在稀里糊涂之中,就遭到了我军的伏击。 其二则是这段时间的八路军大部分还都是原来的红军班底,士兵的战术素养自不必说,日军的射击水平高,拼刺刀勇敢,可我军也照样不差,武器装备充足富裕的时候,部分八路军部队甚至还强于日军。 但是这样的局面也只是经历了短短的两到三年的时间,就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3、 百团大战成为分水岭 抗日战争中,在实际的战场成果上,百团大战绝对是名列前茅的。 在1940年年初,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刚刚站稳了脚跟以后,就开始向着陕甘地区渗透,毛主席很机敏的意识到,必须对于日军的战略进攻进行遏制,否则日本军队很快就会越过黄河进攻陕西。 所以才会在正太线上发起了一系列的伏击,偷袭战,在最开始的时候,整个八路军已经有了将近40万人,大约100个团,几个月的各种伏击战下来,让日本军队彻底的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随着国共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现在八路军正在逐渐的成为抗日的主力,所以必须要破坏掉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场百团大战之中,八路军与日军都惊讶的发现,他们都低估了对方,在战斗之初,八路军按照过去的经验,常常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原指望能一举歼灭,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日军的战斗力强悍,我军常常因为伤亡太大而被迫撤出战斗。 之所以我军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三年之久,人数也由几年前的3万人猛增加至40万人。士兵的作战素质必定有所下降。 在当时的实弹训练中,即便是115师、120师这样的主力作战部队,士兵打靶的命中率也不足50%,当时林彪在看了120师参谋长的训练总结报告后说了一句:“平型关伏击的时候要是这些士兵上战场,战斗是打不赢的。” 除此之外,我军的装备也实在是难以支撑一场局域性的战争。 如果说百团大战之前,蒋介石还会调拨一些装备给八路军,但是当百团大战把家底给亮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调拨装备了,相反蒋介石为了遏制八路军的壮大,还指使卫立煌给制造出来了一个血腥的皖南事变。 在当时,很多的战士入伍后有很多就直接的上了战场,如何利用枪支上面的尺表进行瞄准,都是需要手把手教才能勉强掌握的。 在当时,即便是很多打过多长战斗,参军时常在三年以上的老兵,他们的训练效虑也并不是很高,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积极的训练,那么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就会大大的增多。 如果说战斗力急需提升,那么还可以通过不间断的且科学的训练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实际情况却是,一旦八路军有成建制的集结或者是移动,那么日军就会依靠自身强大的情报网络得到消息,总是会对我军展开一系列的袭扰,这就让当时的八路军感到不堪其扰。 在当时,即便是我军展开训练,也需要时时刻刻的警惕日军的动向,不能掉以轻心,这就意味着,再想通过战士们的战斗素养,来获得打运动战,攻坚战斗,就成为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1941年,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彭总深刻的感受到了他指挥下的八路军战斗力的减弱,明显不如早期时候,根据实际情况来说,运动战已经不适合我军了。 4、 感叹主席的判断是正确的 黄崖洞保卫战失败以后,1941年,在延安召开的军事总结会议上,彭老总讲了一句:“经过实践证明,我们现在确实不适合打运动战,这会让我们的战士白白的送掉命令,毛主席的观点一开始就是正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1年夏天以前,我军对于日军的战损比是1:3甚至更高,但是从1941年8月份之后,我军从上到下对于战局的发展都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开始自发地进行游击作战。 在过去很多将领的内心中,游击作战就是在运动战溃败之后的被动选择,但现在思想上捋顺了对于游击战的认识,所以战斗起来就更是得心应手了。 从1941年8月份开始,直到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我军开展了数不清的游击作战,让当时的日军苦不堪言。 毛主席在告广大军民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敌我双方军事层面相差甚远,我们在各方面均有所欠缺之下,应主动寻求游击战的方式消灭敌军,壮大自己。” 毛主席提倡的游击战争,十分类似于湖南乡下的一种“零敲牛皮糖”,一下一下的敲击,让牛皮糖一块块掉落下来,如果想要用蛮力敲击,那么根本就敲不下来。 也正是依靠着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在1941年以后,让我军在战场上受损失是越来越小,甚至于在作战末期的时候,我能能够和日军打上一场旗鼓相当的战斗。 这种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略,不仅让我们的战士们的伤亡降到了最低,还大大的激发了底层民众的抗日热情。 在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我党我军在总体实力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抗日根据地也由最初的只有陕甘边区这一块根据地,扩展至19块根据地,八路军人数也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到1945年时的110万人,中共下辖的人口高达一亿人口。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都雄辩的证明了,毛主席超前的眼光,就是我党我军发展的主基石。
0 阅读:47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