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女子多次被救嫁恩人为妻,新婚夜,新郎竟另是他人

小悦故事 2025-02-20 19:53:37

北宋年间,大明府六合县有个名叫罗昌的员外,这罗员外有个特别爱好,看到上好的马匹都会视若珍宝,哪怕花高价也会将马买到家中,好生饲养。

上个月,他刚花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到匹上好白马,取名玉狮子。

这玉狮子蹄如玉削,体若琼妆,胸前一片粉毛,尾巴就如万条银丝,走得千里路途,不喘不嘶。罗员外对玉狮子就如自己的心肝宝贝,命人对它全天照顾。

这年冬天,下了整日大雪,夜里,罗员外才刚睡下不久,饲马员在门外大喊:“罗老爷,快醒醒,大事不好了。”

罗员外一听是饲马员的声音,那是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穿好衣服,打开房门:“赶快说,到底怎么了?”

饲马员着急的说道:“刚才我正准备前往马厩中查看玉狮子,可谁知刚到那里就发现玉狮子已不在马厩中,于是我四处寻找,结果都没找到。”

罗员外一听,这还得了,那可是他的心肝宝贝,他立刻叫来管家:“王管家,带上外套,给我出去找。”

王管家听后回到:“老爷,您别担心,这天刚下过大雪,我们只需跟着雪地里的脚印一路寻去便可。”

罗员外顿时大悟:“看我怎么就急糊涂了,你说得正是,我们马上就走。”

说完之后,就带着管家循着玉狮子留下的脚印一路找去,他们从夜里直走到天明,行了数里路后,只见前面不远处的有座花园,花园里松柏枝盘,好似玉龙高耸,亭前百花齐放,阵阵梅香扑鼻而来。

罗员外看到地上的马蹄印刚好在此地消失,转身对管家说:“玉狮子应该就在里面。”随后就在门外大喊:“请问院里有人吗?”

没过多久,从院内出来一老翁:“请问二位到此喊叫是有何事?”

罗员外回到:“昨天夜里,家中马儿走出家门,我这一路随着马蹄印寻来,看着脚印应该是跳入了你院内,还麻烦您看一下,院中是否有匹马儿。”

老者听后回道:“二位别急,如今马儿正在院中,看你们一路走来,应该也口渴难耐,你们稍作休息,我去去就来。”

片刻过后,老者从雪地里拿来两个甜瓜,切开就递到罗员外手中:“老汉姓张,住在这院中靠卖瓜为生,今日你们既到此地,理应让你们尝尝这雪中甜瓜。”

罗员外一口下去,这瓜汁多鲜甜,连连称赞:“果然是瓜中极品。”

趁罗员外与管家吃瓜之际,张老汉从后院中将玉狮子牵出来,手拿几个甜瓜一并递给罗员外:“今日这瓜你带回去与家人尝尝。”

罗员外接过玉狮子缰绳与甜瓜,谢过张老汉,与管家一起往家里走,罗员外一路走一路想:“张老汉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大雪纷纷,他院内还可以种出如此香甜的瓜?”

罗员外回到家中,拿出了张老汉送的甜瓜,叫出所有家中之人,都来品尝这甜瓜,家人吃后都连连称赞,就连罗员外二十岁的女儿香兰吃后都赞不绝口。

罗员外见家人都对张公的甜瓜赞不绝口,于是便说道:“张公不但将玉狮子还了回来,还赠予些甜瓜,我一定得好好谢他才是。”

转眼就到了来年春天,正值清明前后,景色宜人,罗员外嘀咕道:“今日风和日丽,何不趁此机会去谢过那送瓜的张公。”

想到做到,罗员外立刻命人备好酒菜锅子,叫出妻子和女儿:“我今日要去谢过张公,顺便带你们外出游玩。”

罗夫人和香兰听后都很高兴,一家人坐上轿子,就向张公家走去。

到了张公家门口,罗员外站在院外喊道:“张公在家吗?前些时日劳你还马送瓜,今日特带些薄酒聊表谢意。”

不一会儿,张公打开院门:“快到家里来。”接着罗员外全家带着备好的酒菜走进了张公院内。

几人在院子里放上锅子,拿出酒菜,就地而坐边吃边聊,酒过三巡后,罗员外问道:“公公今年高寿是……?”

张老汉回道:“老拙今年已满七十。”

罗员外问道:“怎么我两次到访都曾未见婆婆之面?”

张公回到:“老拙如今孑然一身,正想找个婆婆相伴。”

罗员外听后哈哈大笑道:“这有何难,你想找多大年龄的婆婆只管说,包在我身上,回家就安排媒婆说媒去。”

张公抬起头来看了许久,用手指着罗员外之女香兰说:“若得员外小女相配,此生无憾了。”

罗员外听后深思片刻:“哈哈哈哈,张公您可真会拿我取笑。”

谁知张老汉一脸认真的说:“罗员外,我实话实说,并没玩笑之意。”

罗员外听后,顿时怒火中烧,起身就准备去打张老汉,罗夫人赶快拉住罗员外:“我们是特地来谢他的,如此这般的话,我们离开便是,何必动手?”说完,一家三口站起身来就往外走。

罗员外坐在回家路上,越想越气:“年龄都已过半百,居然还想娶我女儿为妻,真是岂有此理。”

正在气头上的罗员外只感觉“咯噔”一声,轿子居然落在地上不动了,他边骂边从轿子里出来:“你们是干什么吃的,怎么停在路上不走。”

当他从轿子里出来时,看到妻子和女儿已被几个手提大刀的汉子给抓住。

为首汉子看着从轿子里走出来的罗员外说道:“赶快将身上所有钱财交出来,否则的话别怪我们不客气。”

罗员外吓得双腿不停发抖,立刻将身上所有钱财都交给了汉子,本以为汉子拿到钱财后会放了他们,可谁知汉子拿到钱后,转身看向了香兰。

“哟!这小娘子长得还挺水灵,刚好大爷我还没成亲,跟我回去,大爷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说完就伸手去拉香兰,香兰吓得大惊失色喊道:“爹,快救救我。”

罗员外听到香兰的呼救声,不顾一切的冲向汉子,可谁知汉子用力一脚将罗员外踢倒在地,罗员外痛得躺在地上直打滚。

罗夫人站在一旁恳求道:“求求你们放了我女儿,你们要什么都可以。”

汉子回道:“我现在最缺的就是一个压寨夫人,其它的不稀罕。”说完拉起香兰就走。

罗员外和罗夫人就这样眼看着香兰被拉走却无能为力,就当他们绝望之时,原处传来一个声音:“快把这姑娘给放下。”

罗员外循声望去,只见张老汉从不远处走来,罗员外顿时哭笑不得:“都这把年龄了还逞能。”

汉子见来人是个老汉,笑得前俯后仰:“我当是哪里来了个壮汉,原来却是个老头,看来你真是活……”

汉子话还没说完,就被张老汉几下给打倒在地,接着张老汉将香兰送到罗员外身边,又收拾了剩下几个汉子。

罗员外一家得救了,罗员外心里很纳闷:“张老汉怎会如此身手敏捷?”但他对张老汉却说道:“别以为今日你救了我们,我就会将女儿嫁给你。”

张老汉不紧不慢的说:“我虽然喜欢香兰,但我不会强娶,我要的是她心甘情愿嫁给我。”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到家后,香兰想起今天的张老汉,心中有种莫名的情愫,就连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情愫来自哪里,也或许是因为他救了全家的原因吧!

转眼半年就过去了,这段时间,张老汉没再出现过,渐渐的,罗员外一家慢慢的将这个事给忘了,而罗夫人最近则一直在忙着为香兰找个好人家,让她尽快成亲,别再节外生枝。

这天夜里,罗员外正准备上床休息之时,只感觉一阵头晕目眩,接着便倒在床上不省人事。

罗夫人连忙请来郎中,郎中看后都说罗员外身体没毛病,可罗员外却整日昏睡在床上不省人事。

无奈之下,罗夫人只有到城外庙里请来高僧,看看罗员外到底为何会一直昏迷不醒。

高僧到罗员外家里,看看躺在床上的罗员外,转身问站在一旁的罗夫人:“夫人,员外最近可否遇到过什么怪事?”

罗夫人沉思片刻回到:“我相公前几日外出时,好像遇到过一件特别的事情。”

前几日,罗员外外出归家时已近黄昏,他穿过一片林子时,看到一条大蛇正缠着一只小松鼠,此时的小松鼠已经奄奄一息。

罗员外不忍心看着小松鼠被大蛇给吃掉,于是捡起身边的石头就往大蛇砸去,大蛇吃痛后,连忙放开了松鼠。

松鼠顺利逃走了,可大蛇却目露凶光的一步步朝罗员外逼近,正当罗员外感觉自己在劫难逃时,大蛇却朝着罗员外吐了口气就爬走了。

罗员外回家当晚就晕倒在了床上。

高僧听后,对着罗夫人摇摇头说道:“夫人,恕我直言,罗员外这是被山中蛇妖给伤了,一般人都无能为力,你们就准备后事吧!”

罗夫人听后,泪如雨下的问高僧:“法师,难道就没人能救得了我相公吗?”

高僧回到:“这蛇妖有几百年的修为,这些年来,只要被它蛇毒所伤的,几乎没人能活下来,你节哀顺变吧!”

香兰一直在屋外,母亲和高僧的对话她听得一清二楚,回想起这些年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如今父亲就要离开这人世,香兰心都要碎了,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第二天,城里人人都在传:“听说没,罗员外中了蛇妖之毒,如今危在旦夕,罗家小姐已经放出话来,只要谁能救活罗员外,她就嫁给谁。”

“听说罗家小姐长得很漂亮,只可惜我们都没那个福气咯。”

自传出这个消息后,近半月时间,罗员外家里进进出出好多人,就是无人能将罗员外救活。

这天中午,香兰正守在罗员外身边,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罗小姐,我是来救你父亲的。”

香兰忙命人将门打开,只见来人正是张老汉,张老汉二话没说,径直走到罗员外身边,从身上取出一颗丹药喂到罗员外嘴里。

半晌过后,罗员外睁开了眼睛:“我好饿呀!”罗员外醒了过来,罗府上下一片喜气洋洋。

当罗员外得知香兰为了救自己,决定嫁给张老汉之时,罗员外对香兰说:“香兰,我可以将罗家财产全部都给张公,你为何还要赌上自己一辈子的幸福?”

香兰回到:“父亲,我自与张公见面后,就对他有种特别的情愫,如今我是自愿嫁给他为妻的,还请你成全我吧!”

罗员外多番劝说无果后,最终同意香兰嫁给了张老汉。

成亲当晚,香兰和张老汉在洞房内,张老汉对香兰说道:“香兰,你是真心愿意嫁给我吗?”

香兰回道:“我是真心要嫁给你的。”

话音刚落,香兰只感觉眼前一片金光,金光过后,张老汉变成了个英俊男子,此时,香兰也记起了所有。

原来,张老汉原名叫张丰,他和香兰都是天上的神仙,后来他俩偷偷相爱,违反了天规,被双双打落凡间。

张丰修行比香兰高,被打落凡间后还留有记忆,于是就被玉皇大帝变为个老汉,并约定,如果这辈子香兰自愿嫁他为妻的话,那他们俩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如今香兰已自愿嫁给了张老汉,张丰和香兰从此以后便可以永远在一起。

第二天,当罗员外得知这一切后,看着眼前英俊的女婿,他高兴的手舞足蹈,自此,罗员外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数年后,罗员外和罗夫人相继离世后,张丰和香兰也消失不见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