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慧珠谈八部样板戏:唱腔确有过人之处,可剧情有些高、大、上

往忆不可追 2024-12-09 18:06:37

言慧珠,这位20世纪京剧舞台上的璀璨明星,以其非凡的天赋和深厚的造诣,在京昆表演艺术领域里熠熠生辉,被众人誉为中国戏剧之美的缔造者。她不仅拥有着倾国倾城之貌,更对京剧表演艺术怀有无比的热爱与执着。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她甘愿承受任何艰辛与委屈,只要能够站在舞台上,便是她最大的幸福。

年轻时,言慧珠遍访名师,勤学不辍,每当观看前辈们的演出,她总是手不释笔,仔细记录每一个细节,而后反复揣摩,力求将所学精髓融入自己的表演之中。在日常的修炼中,她更是孜孜不倦,不仅在传统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勇于突破陈规,一招一式间尽显创新之意。此外,她还广泛涉猎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甚至亲自操刀,成功改编了《梁祝》《春香传》《木兰从军》等多部大戏,展现了她非凡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言慧珠对于孟小冬、言菊朋、梅兰芳等京剧先辈的研究与撰写,更是彰显了她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厚的情感投入。她的文字不仅流露出对艺术的深刻感悟,更体现了她对中国戏剧那份深沉而细腻的女儿情怀。这一切的积累与沉淀,使得言慧珠内外兼修,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让她在众多坤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被誉为“平(京)剧皇后”。

然而,建国后,随着京剧戏班子的国营化转型,一心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的言慧珠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私营剧团。直到剧团成员因外界压力纷纷离去,她才被迫加入上海京剧院。在国营剧团的大环境下,她不再是那个独当一面的头牌,一年仅演出13场,这让她深感失落与无奈。于是,她愤笔疾书,向文化部寄去了满是悲愤的信件,倾诉自己的境遇:“我在这儿,京剧院,被遗忘在墙角,身上都快长毛了,我在发霉!”

1957年,上海整风运动座谈会上,言慧珠终于有机会发声,她深情而急切地呼喊:“我要演戏,让我演戏!”这一呼声在《文汇报》上公开发表,却也为她招来了祸端。随着整风运动转向反右,她的呼声被扣上了“发泄不满情绪”、“猖狂向组织进攻”的帽子。幸得周恩来总理与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徐平羽的出面斡旋,让她经过三个月的深刻反省后得以过关,避免了右派的厄运。

言慧珠与父亲言菊朋在北平的一次同台竞技,更是成为了京剧史上的一段佳话。父女二人各展所长,言菊朋以“言派”经典剧目《让徐州》《卧龙吊孝》等应战,而言慧珠则以文武昆乱兼长的《金山寺·断桥·祭塔》《游园惊梦》《抗金兵》等作品回击。起初,父女二人的上座率不相上下,但随着言慧珠《花木兰》《邓霞姑》《天女散花》《西施》等剧目的公演,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倾城之貌吸引了无数观众,特别是大学生们的热烈追捧,场场爆满,最终超越了父亲言菊朋。

北平大胜之后,言慧珠载誉而归,转战上海滩。她以全本《玉堂春》打响头炮,随后又接连上演《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以及武旦戏《扈家庄》《白蛇传·水斗》等,无论是双出还是单出压轴,都引发了轰动。当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盖派”创始人盖叫天等京剧名家纷纷前来捧场,一时之间,言慧珠的名字响彻上海滩。戏剧评论家郑过宜在《申报》上撰文称赞:“坤角中若论戏路最正而前途较有希望的,言慧珠确要数着一个了。”

除了京剧舞台上的辉煌,言慧珠还涉足电影、话剧领域,全方位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华。1940年,她与父亲言菊朋、弟弟言少朋共同出演了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戏曲艺术片《三娘教子》;此后,她又相继在电影《杨贵妃》《逃婚》《红楼二尤》以及话剧《万世流芳》中绽放光彩,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言慧珠与梅兰芳之间的师徒情谊也传为佳话。在众多弟子中,言慧珠因其天赋异禀、刻苦用功以及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而备受梅兰芳青睐。梅兰芳久居上海时,曾对北京小吃豆汁念念不忘,言慧珠得知后,特地回北平用几个4斤容量的大玻璃瓶装满“豆汁张”的上品豆汁带到上海,这份孝心让梅兰芳深受感动。言慧珠以女性的细腻与男性的坚韧,表达着对恩师的敬仰与感激。

在梅兰芳的悉心传授下,言慧珠的表演技艺日益精进。梅兰芳曾高度评价她:“有悟性、有灵气,嗓音圆润、中气充沛,是我最喜欢、最得意的女弟子。”外界也普遍将言慧珠誉为“女梅兰芳”“梅门弟子第一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八部样板戏能为潮流。后来,言慧珠谈现代革命样板戏,说道:“唱腔确有过人之处,可难以共情角色剧情。”这种评论也算是中肯吧。

而另一位京剧界的佼佼者姜亦珊,她的离世无疑让无数戏迷心痛不已。年仅41岁的她,从小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工青衣,宗张派、梅派,凭借出色的表演技艺赢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等多项殊荣。她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无数经典瞬间。

在《春秋配》一折中,姜亦珊以其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让戏迷们大饱眼福,领略到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无论是饰演弱势而刚强的秦香莲,还是无力反抗封建势力而被迫投水的刘兰芝,她都能准确把握角色性格,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大堂上敢于与皇族对质抗争的英勇,或是战战兢兢、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无奈,都让观众感同身受,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心潮澎湃。

除了悲剧角色外,姜亦珊在喜剧人物上的表现同样出色。她饰演的谭记儿、金枝玉叶自恃高傲的公主等角色,活泼有趣,媚、美、娇、嗔,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那些正剧中的大漠昭君、追求爱情的柴郡主、缺乏掌权经验的李艳妃等角色,也在她的演绎下栩栩如生,给戏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亦珊不仅京剧技艺高超,还涉足评剧领域,演唱的《黛诺》中的经典唱段更是展现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然而,天妒英才,她的离世让无数戏迷扼腕叹息。每当回忆起她的演出,戏迷们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愿她多登台多演好戏。”在那日谢幕时,一位戏迷开玩笑地说:“姜亦珊演自己的本家姜秋莲肯定卯上了。”旁边有人接话道:“您的话只说对了百分之一,还是演员的功力所在。”

的确,姜亦珊能够成功塑造各种角色,不仅仅是因为姓氏的巧合,更在于她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她曾得到名师薛亚萍的指点,加上个人的勤奋与才华,无论演什么角色都能游刃有余,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正如李玉和所言:“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姜亦珊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经典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戏迷们的心中。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忆苦思甜教育活动,那个时代,“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无数人以此控诉地主老财和不法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然而,这“万恶的旧社会”的根源,实则要追溯到被鲁迅先生痛斥为“吃人”的漫长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如同一副沉重的枷锁,不仅强迫女性缠足、忍受家庭中的奴役,还肆意欺辱媳妇,种种陋习令人窒息。

京剧《刘兰芝》便是一部深刻反映这一社会现状的杰作,它将孔雀东南飞的古老传说以生动形象的演绎呈现于舞台之上。2017年6月2日,梅花奖得主、宗张学梅的弟子姜亦珊首次出演此剧,便以其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戏迷们的热烈反响。一些观众被剧中情节深深触动,眼眶泛红,心中悲愤难平,恨不得将恶婆婆揪下台来,痛打一顿以泄心头之恨。

在《刘兰芝》中,姜亦珊以其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刘兰芝的善良、贤淑与无限制的忍让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她刚出场时那声略带忧郁的叫板“来了”,到战战兢兢的身段、恐忧的眼神与表情,以及轻声细语的念白,无一不透露出刘兰芝内心的苦楚与无奈。在娘家妈面前,她以充满真诚与尊重的语气唱出“精诚致金石开雾散云消”,将这位深受“三从四德”观念束缚的少妇的纯善一面展现得栩栩如生。然而,善却被恶欺,归婆家后她再遭斥责,婆婆那声利箭般的“回来”,她以颤抖的声音回应,显得如此自然贴切。

戏曲表演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它讲究“身段”,即一切舞台动作都要具备舞蹈之美。无论是一抬手、一投足的生活动作,还是一哭一笑的表情动作,亦或是因剧情需要而安排的插入性舞蹈、激烈对打的战斗场面……所有的舞台动作都要求具备舞蹈的韵律、节奏和美感。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能更准确、鲜明、强烈地表现戏剧内容。戏曲中的舞蹈并非为舞蹈而舞蹈,而是为表演戏剧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服务的。

戏曲舞蹈是生活动作的提炼与升华,它夸张了生活动作,使其节奏化、美化。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戏曲也不例外。戏曲舞蹈的运用与设计都是从生活出发的。例如“起霸”,据戏曲史家考证,它最初源于明代沈采所著的《千金记》中霸王初起的动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扮演古代将领常用的程式动作。如今看来,这是一段相对完整的舞蹈,无论是动作的组合、舞台地位的调度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它将古代将领的威武、庄重、矫健的风貌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舞姿都是从古代将领整顿盔铠、束装备战的生活动作中提炼、发展而来的。再如“趟马”表示试马、跑马,“抖袖”表示整饰仪容……这些舞蹈动作都有其生活的依据,是生活动作的夸张、节奏化和舞蹈化。

即便是同一行当之内,唱词、调式、板式、旋律或许大同小异,但每个演唱者却如同一位独特的画家,用各自的声音、音色、音质、音量以及独到的“旋法”,在唱腔的行腔之间,勾勒出截然不同的韵味与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在行腔中犹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从而形成了演唱方面各具特色的流派,让人叹为观止。

在戏曲的世界里,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拥有着自己专属的程式技艺。戏曲演员在创造角色时,首先便是与这些行当的综合性技术亲密接触,以行当的技巧、程式化的表演为笔,勾勒出角色外部形象的轮廓,进而深入挖掘角色特有的情感特征。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强调角色形象的外部表现,正是戏曲表演的一大特点。它借助外部形式的综合体现,使演员能够通过对程式化的外模仿,逐步进入角色特定的情感世界,将人物的情感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戏剧,这片艺术的沃土,曾经历了无数次的争锋与较量,最终迎来了戏曲争天下的辉煌时代。普遍认为,正是在戏曲艺术中,表演艺术开始了对角色形象的完整创造。我国的戏曲,形成于宋、金、元时期,它广泛吸收了前代流传下来的诗歌、音乐、舞蹈、说唱等各种艺术和技艺的精髓,继承了一千多年以来从古优开始的包括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在内的各种表演形式的优秀传统。同时,它又如同一块海绵,不断汲取着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的营养,真正做到了纳中国艺术之交汇,集中国文化之大成。

在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人物造型到舞蹈身段,从程式化的内心体验到演员念白的韵味,从唱腔的悠扬到音乐的跌宕,从演员的行当划分到功夫的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完整程式。这套程式在不断地发挥与创造中日益完善,催生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使得戏曲艺术犹如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0 阅读:59

往忆不可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