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山头”如何形成的?评定军衔必须考虑的因素

吴添鸿说一说 2022-12-17 10:04:07

作者:相忘于江湖

2005年,一部横空出世的《亮剑》,让我们认识了李云龙。

李云龙除了脑瓜子灵透会打仗,其余几乎一身全都是毛病:大字不识一箩筐,满嘴的脏话、俏皮话,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一身的痞性,还喜欢自以为是战场抗命,把独立团整成了自家的后院。

说白了,李云龙和独立团就是小范围的“山头主义”,针扎不进水泼不进。

在我军的历史上,这样的“山头主义”是不是真实存在,后来又是怎么消除的呢?

《亮剑》中的李云龙

二、张氏的“家长制”,让“山头主义”出现倾向

有山头就会出现山头主义,但是在红一、红二并不很明显。

究其根源,还是人的问题:红一方面军的主席也好,朱老总也好,彭总也好,也包括陈毅,尽管大家在工作中也出现过分歧和争执,但是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起起落落和得失,而让红军成为个人的武装。

但是,夏曦在洪湖的倒行逆施和张氏在鄂豫皖的独断专行,改变了红军的领导。

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有黄麻起义的领导人吴光浩,红15军军长蔡申熙,红4军军长旷继勋,以及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1931年5月,张氏空降鄂豫皖苏区,逐渐让独断专行取代了红军的集体领导。

在红四方面军,张氏的“家长制”让“山头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鄂豫皖和川陕张氏几乎是一手遮天,陈昌浩、徐向前等人只能唯其马首是瞻。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以后,张氏的“山头主义”彻底暴露,并权欲熏心走上了南下的道路。可以说,正是张氏的“山头主义”让红四方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南下成都吃大米失利、西征河西走廊惨败,也一度让红四将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抗战时期从四大山头到七大山头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消除山头的影响,主席采取了几大措施。

首先是陕北红军和红25军的整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然后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重整为红一方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将领,分批进入了延安抗大进行深造,实际上主要是思想教育,军事教育次之。

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对红军时期的大小山头进行了重组:

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343旅,红十五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

红二方面军、陕北红军27、28军,独1、2师和赤水警卫营改编为120师;

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29、30军和独1、2、3、4团及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改编为129师。

三大主力的整合既有保留也有融合,尤其是红四为主的八路军129师的师长没有启用徐向前,就是来自红一的刘伯承,政委是莫斯科归来的张浩(林育英)。由此可以看出,对红四整合的力度之大。

随后,江南八省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就成为抗战时期的第四大山头。

除了四大山头,还有东北抗联、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等相对独立的小山头。抗战胜利以后,四大山头又发展成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中原(新四军5师)七大山头。

八路军创建敌后根据地

五、军衔评定“山头”千头万绪

“七大”召开时,主席特别讲到了“山头”的危害性。

清凉山、太行山、五台山都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了山头主义就不好。

通过延安整风和七大,我军的凝聚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各个军区和野战军,通过政委制度和集体领导制,以及大区主官和延安派出的大批干部进入各个解放区,加速了部队的大融合。

林总一元化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就是“五湖四海”大融合的结果。

建国初期,我军形成了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和华东六大军区。

不久,又从六大军区改为十二大军区,实际上也是消弭山头主义的一大举措。

但是到了军衔评定,除了资历、军功和职务,“山头”又成为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时任总政主任罗荣桓就对王宗槐等下属谈起过:干部工作一定要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从红军来讲要照顾几个方面军;从抗战来讲要照顾各个根据地;从解放战争来讲,要照顾各个军区、野战军。

1973年12月,主席和邓公策划八大军区对调,也是怕军事主官在一个军区呆的太久。相比较八大军区还有3个任职较短的军区没有对调,包括成都军区秦基伟、新疆军区杨勇,以及昆明军区王必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要彻底消灭“山头主义”并非易事。

0 阅读:23

吴添鸿说一说

简介: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为您带来最优的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