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列女传·齐田稷母传》中记载:“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从古至今,人们似乎都会把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钱财看作是“凶兆”,一时侥幸必然会后患无穷。实际上,抛弃道义钻了“钱眼子”的人大多数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更是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获取“不义之财”的方式有很多,盗墓算是一劳永逸的一种,但也是最令人不齿的。
盗墓本身是一种偷盗文物的违法行为,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小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中可以看到,盗墓者在进入墓穴后会遇到重重机关和种种可怕的生物,这些都足以致命,也印证了“不义之财不可取”的道理。盗墓的危害不仅仅针对偷盗之人,他们进入陵墓后会对这些古遗迹造成严重的破坏,墓葬文物大量失窃更是会对考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国家历来都明令禁止盗墓活动,但是这种由来已久的行为却难以彻底根除。
(被盗后损坏的古墓)
据相关史料记载,
西周晚期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盗墓行动,最早被盗的陵墓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商王汤之墓。
尽管经过艺术加工的盗墓题材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盗墓事件却也是精彩纷呈,这些盗墓者与古人的交锋历来便被人们津津乐道。
雄伟奢侈的秦始皇陵、霸气神秘的明孝陵、缥缈虚无的成吉思汗陵……都说“繁华尽处是苍凉”,这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权势滔天的帝王皇族们死后也难免沦为尘埃,但他们留下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宝藏却吸引着无数盗墓贼前来。
要说起中国古代最牛的帝王墓,武则天的乾陵当属第一。乾陵是是中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的一座互为伴侣的两朝帝王的夫妻合葬陵。
这座陵墓在修建完成后的1200多年里,被无数盗墓者竞相光顾,光是有名有姓的记载便多达17次,其中规模最浩大的一次盗掘行动竟然有40万人参与!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刀枪火炮无不上阵,然而即便如此,乾陵也依然没有被挖开过,女皇武则天与她的丈夫李治至今仍然在墓中安然长眠,无人打扰。
(乾陵地宫入口)
乾陵与其他帝王墓有何不同?为何至今都没有盗墓贼能够成功挖开乾陵?乾陵究竟暗藏着什么稀世珍宝?
数不清的谜团笼罩着乾陵,也让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陵引人想要揭开其神秘面纱……
探秘:从选址到传闻,乾陵的特殊之处
千古唯一女帝的智慧
武则天生前是风光的千古唯一女皇帝,死后又给这块土地留下了数不清谜团。要知道,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她却硬生生开辟出一条通往权利巅峰的道路,女子称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代女皇武则天)
纵观武则天的人生轨迹,每一个时间点似乎都是恰到好处。公元637年冬,唐太宗李世民驾幸洛阳宫,少女时期的武则天容貌姣好,得到了皇帝的垂爱。于是便找她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初入宫廷的武则天只有十四岁,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说来也是巧合,武则天在深宫中的十二年并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视,反而与太子李治情投意合。李治继位后,本来入寺为尼的武则天再度入宫,风韵犹存之际得到了迟来的宠爱。
(武则天影视形象)
“废王立武”是武则天人生乃至整个永徽年间的大事。当时的朝廷的反对之声犹为激烈,《旧唐书·韩瑗列传》中记载:时高宗欲废王皇后,瑗涕泣谏曰:“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时先帝所娶,今无愆过,欲行废黜,四海之士,谁不惕然?且国家屡有废立,非长久之术。愿陛下为社稷大计,无以臣愚,不垂采察。”
《新唐书·来济列传》也记载道: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祗之意……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
朝廷大臣们劝诫李治不可“废王立武”的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就是王皇后个人的原因,她并没有犯下大错,且是当年唐太宗亲自挑选的出身高贵的儿媳妇;第二就是武则天的原因,唐朝重门第,武氏并非名门望族,再加上她曾伺奉先帝,于情于理都不配为后。
然而皇帝不顾众人声讨,坚决下诏立武则天为后,并将反对得厉害的长孙无忌、来济等人贬黜边关,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在自己手中。
(武则天与丈夫李治)
李治在位后期,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因为皇帝病重无法亲临朝政,武则天便逐渐开始参与国家治理。在她执政期间,立下了不少功绩,促进了唐朝的繁荣稳定。
公元960年,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开启了她长达十五年的女皇岁月。在她登基之时,已是67岁高龄,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让她更能适应政坛的风风雨雨。武则天享年82岁,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之一,这般风光的晚年生涯,赋予了她人生最完美的句号。
唐朝恢复后,武则天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唐中宗后遵循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后又改谥号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能够挑战封建秩序,打破常规,最终又名垂千史,为世人所传颂,这一切都与她过人的智慧有关。
最初面对“立后”的种种质疑,武则天能够做到“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深得李治欢心;在她得志后,又一步步铲除异己、收买人心,逐渐独揽大权。
在她去世后,甘愿除去帝号,留下遗命,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乾陵的牡丹花园)
作为中国古代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谋权之路为世人称道,而她的葬身之地乾陵,千百年来牢固如初,真实面貌难以窥探,吸引着无数后人想去一探究竟。
“
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这句话便是对于武则天最好的评价。
乾陵的特殊之处自选址始
乾陵如今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利用梁山的天然地形修建,最著名的便是其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地表上还有大量的唐代时刻。梁山的三峰中,北峰是最高的,地宫也位于北峰之下。
除了合葬李治与武则天的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陪葬墓群,较为出名的是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内部)
古时陕西又称为关中,是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文明古城。这里是强盛的唐朝开创基业的初始之地,唐朝历代帝王大多都埋葬于此。武则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乾陵却是“关中十八唐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帝王陵,甚至迄今为止,国家都没有允许去开发这座蕴含着无数历史瑰宝的陵墓。
乾陵和唐朝其它十七座帝陵一样,全部都位于唐朝长安城以北。古代奉行“堪舆之术”,在《旧唐书·吕才列传》里提到:“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皇帝依山为陵的源头,后来唐帝陵基本上都选址在咸阳北塬的山峰上。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虽然都是修建于山中,但具体要选哪座山峰便是一门学问,乾陵的特殊之处就是从选址开始的。乾陵的地址虽然从表象上看的确是一块宝地,但是细细推敲后却仍然留有隐患。梁山虽然东西两面环水,能聚拢龙气,但与唐太宗的昭陵之墓龙脉隔断,若选择此处作为帝王陵址,三代之后江山便难以稳固;
从梁山的地形来看,二峰高耸,状似女子,是典型的阴盛阳衰的地方,利阴而不利阳。
这些“预兆”在往后也都被应验了:无论是武则天后来夺权称帝,到唐玄宗之后由盛转衰的确也不过三代。
(鸟瞰梁山与乾陵)
种种巧合为乾陵的选址地铺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唐帝陵,这也更让它在一众帝王陵中脱颖而出,显得十分奇特。
有关乾陵的秘闻与宝藏
乾陵修建的时候,唐朝正是国力鼎盛时期,国库充盈,整个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堂皇,更有无数奇珍异宝作为陪葬品一同埋入地下。
有考古专家勘察后记录,乾陵的陵园内结构为正方形,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除了主陵以外,还有地宫和小型陪葬墓,共同构成了一个辉煌的建筑群。
(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
乾陵以其位于地上的大量唐代石像和装饰地下墓穴的壁画而闻名。这些石雕又称“六十一蕃臣像”,它们与真人身形相仿,姿势恭敬,仿佛迎接皇帝大驾光临的士兵。但是它们都缺少了头部,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地震灾害所致。陵墓壁画则反映了真实的唐朝皇室装束与生活剪影,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乾陵陪葬墓壁画)
除此之外,乾陵还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无字碑”。这块墓碑是武则天下令树立的,虽然雕刻精细,但却空白无字。树碑立传乃古人惯例,更何况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性君主,若是想要歌颂自己的事迹与政绩,大有文章可作。但是为何武则天只给世人留下了一块没有刻字的空白石碑呢?
史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武则天在位时期,虽然励精图治,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但又大行酷吏,对待李唐宗室皇族手段残忍;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挑战了世俗的纲常伦理,她担心自己死后碑文会被后人篡改,所幸便一字不刻;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不足以用文字来表达;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自认罪孽深重,还政唐中宗后以皇后之名下葬,提及丈夫不知如何下笔,也就干脆不刻碑文了。
(乾陵的无字碑)
哪怕后人争论不休,真正的原因恐怕也只有长眠于此的武则天自己知道了。但是她不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行为却普遍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因为这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做法,功过是非都留给了后人去评论。
有秘闻传言说,乾陵里面埋葬着“少女的武则天”,指的就是女皇的陪葬品中有一幅她年轻时期的画像。武则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容貌,大多是雍容华贵的中年女性形象,关于她少女时期的面容却鲜少有过记载。这不禁引人遐想,究竟是怎样的音容笑貌才能让唐太宗将身份卑微的她纳入宫中,成为她走向政坛、执掌大权的开端。
唐太宗时期,武则天还是后宫中一个不算得宠的五品才人。在她年轻貌美的时候,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大画家,这位画家被她的容貌所惊艳,唐太宗便命令他为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看到这幅画甚是喜欢,这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写真”,以至于她要把画像带入陵寝之中。
(武则天画像)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乾陵里面储藏的宝贝,按照重量计算,大约有500吨,都是盛唐时期价值连城的珍宝,其中最令人向往的便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
有相关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兰亭序》,在遗诏里下令要把它们枕在自己头下一同入葬。然而五代耀州刺史温韬盗了唐太宗之墓昭陵后,却并没有发现《兰亭序》,便有民间传闻说此等宝物其实是李治与武则天的陪葬品,藏在乾陵之中。
(乾陵出土的文物)
大文豪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就曾长期对乾陵念念不忘,他向往着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曾经多次向国家申请挖掘乾陵,并亲自攥写了《乾陵发掘计划》。然而周总理却婉言拒绝了他的申请,并说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
(郭沫若)
揭露:从盗墓到考古,乾陵为何始终神秘
乾陵史上最出名的三次盗墓
别说是近现代的郭沫若了,乾陵丰厚的瑰宝就像花粉吸引蜜蜂一样,自古便有大批盗墓者前来,无论是军阀、土匪还是农民起义军,纷纷都带着盗墓工具前来寻找墓道入口。夸张一点说,自武则天躺进乾陵的那一刻起,梁山便不负往日安宁。
有关乾陵的历史记载上曾有过三次最出名的盗墓活动。第一个伸出罪恶之手的便是黄巢,此人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他带领的“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之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虽然没有直接灭掉唐朝,但却致使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朝代国力大衰。
黄巢之乱爆发后,朝堂自顾不暇,攻进长安的起义军首领黄巢便想着找到传说中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盗窃里面的珍宝来补充军费。他得到消息说乾陵可能位于梁山西侧,于是便组织了40万起义军,浩浩荡荡前去盗墓。
这些士兵都是农民出身,长年累月的耕作让他们能够熟练使用铁铲,40万人不分昼夜地探寻加挖掘,几乎半个梁山都给铲平了,此次规模最大的盗掘之行也在梁山留下了深度40米的“黄巢沟”。然而
黄巢本人是个盐商贩子,又是农民阶级,对于风水朝向那是一窍不通,所以即使出动了40万大军,他们也根本没有找到乾陵墓穴的入口
。后来唐朝皇帝集结了大量军队发动反击,黄巢只能无功而返了。
(起义军首领黄巢)
第二位就是上文提到的五代耀州节刺史温韬,此人简直是李唐王朝皇帝陵的“煞星”,他几乎光顾了除乾陵以外的所有帝王陵墓,挖掘了数不胜数的珍贵古玩。然而他却在乾陵碰了壁,因为此处实在诡异之极。温韬曾经带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三次上梁山,但每到山中便突然风雨大作,整个氛围死气沉沉。然而他们一旦离开山中,天气便再次转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盗墓经验丰富的温韬察觉到了情况不妙,心中警铃大作。于是他最终打消了盗掘乾陵的念头,吩咐手下撤退,这才免遭危机。
有关乾陵的最后一次凶险的大规模盗墓活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上开始流传出一股盗掘古墓的风气。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率领部下驻扎梁山,虽然美名其曰“保护乾陵”,但其实就是趁机挖掘陵墓,盗窃文物发财。
(国民党将领孙连仲)
这次虽然没有出动40万大军,但却是一个向现代化整编师,他们的盗墓工具也不再是落后的锄头铁锹,而是威力十足的火药炮弹。先前有“清陵大盗”孙殿英炸开慈禧与乾隆墓地,孙连仲便学习他的方法准备盗掘乾陵。他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命令部下用沉甸甸的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然而正当他们准备进入时,墓地外忽然升起了一股浓浓的黑烟,天地顿时昏暗,狂风大作。走在最前面的七名士兵最先受到伤害,当即吐血身亡。这一场景吓坏了孙连仲与一众下属们,他们不敢再继续前进,慌慌张张地便溜走了,乾陵至此又逃过了一劫。
浓烟
古往今来,试图盗掘乾陵的不法分子都没能如愿以偿,乾陵也被称作史上最牢固的帝王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的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入口。1960年,陕西省乾陵发掘委员会的考古工作人员对乾陵进行了初步的勘测,发现这座帝王陵竟然保存完好,从未被盗掘过。
乾陵“坚不可摧”的秘密也随之大白于天下:科研人员在墓穴口发现了大量石条,这些石条一共有39层,多达8000余块。它们自南向北呈坡状层叠堆砌,石条之间又有无数细密的铁拴板加固,还凿有洞口,用铁棍贯穿,灌注了熔化的铁汁,凝固后与石条融为一体。
《旧唐书·严善思传》中就有记载:“
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在那个时代便已经有如此先进精密的工艺,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加固墓穴之中,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与远见。
乾陵为何迄今为止都不发掘?
早在1961年,国家就将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也数次发布公告,要增大对乾陵的保护力度。国务院曾两次正式发文,强调在国家层面上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文物局于2012年宣布,至少在50年内都不会再对乾陵进行发掘。
(现代的乾陵)
许多人都会对此感到困惑,盗墓活动是非法的,理所应当禁止,但是国家为何也不愿意继续发掘乾陵呢?要知道乾陵除了埋葬有大量唐朝文物以外,还有可能留存着《兰亭序》真迹以及失传的武则天的《垂拱集》和《金轮集》。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基于现实考虑就两点:
第一是目前的挖掘水平尚未达标
,乾陵人迹罕至,墓穴位置险要,特制的“铸铁”技术也让其坚固异常,
如何不破坏墓地实行发掘,还需要依赖技术的进步
;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现有技术不足以严格保护出土文物。
这些文物历经千年岁月,长眠于地底,一旦经过发掘暴露在阳光下,会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想要将它们完整保留下来需要及其先进的科技条件。
(中国的考古专家考察乾陵)
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1956年5月,国家批准郭沫若、吴晗等人发掘明神宗朱翊钧的明定陵。由于当时人们没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加之技术受限,明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青花瓷器以及明神宗的棺椁和尸骨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腐化的龙袍)
如今,出于对乾陵的保护,它的墓穴入口位置被列为国家机密,被彻底封存了。
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乾陵的神秘面纱始终不曾被揭露,它留下的千古之谜还将继续深藏地底。